首頁>科學>

近幾年,隨著量子糾纏效應的不斷驗證和發展,一個很科幻的名詞,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逐漸被公眾熟知,而且,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一直是世界領先。

瞬間傳輸?這不是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嗎?現實世界中真的能實現?

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就要從神奇的量子糾纏講起了。

01

1935年,在“愛玻大戰”中接連失利的愛因斯坦為了證明量子力學的荒謬性,終於丟擲一個大招,就是著名的EPR佯謬。

EPR佯謬是愛因斯坦聯合波多爾斯基和羅森一起發表的一篇論文,論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我們有一對總自旋為零的電子對,然後把它們同時向相反方向發射出去。

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只要兩個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沒有撞到其他物體,就一定是其中一個電子的自旋為正,另一個為負。

在我們沒測量前,根據量子疊加效應,它們的自旋都是處於正負疊加態,但當我們測量其中的一個電子時,該電子會瞬間坍縮成確定態,例如自旋為正,那麼另外一個電子也會同時坍縮成自旋為負。

如果兩個電子分開的距離非常遠,那麼我們對其中一個電子進行測量,那另外一個電子同樣會瞬間坍縮,這不就是瞬間超距作用嗎?

根據狹義相對論,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包括資訊的傳輸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這不是違背了光速不可超越嗎?

EPR佯謬可以說是愛因斯坦對玻爾最致命的反擊,玻爾足足思考了三個月,才給出一個非常勉強的回答。

首先,玻爾認可愛因斯坦思想實驗的結果,但並不同意其超光速的結論。

玻爾認為,電子A和B因為總自旋為零,所以可以把它們看做一個整體,既然是整體,那麼測量其中的一部分A,另一部分B相應的也就會響應,並不存在超光速!

玻爾的答案肯定是無法令愛因斯坦滿意,但限於當時的實驗條件,兩人只能各說各的,卻無法透過實驗驗證。

之後薛定諤聽說了這件事,為這種現象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就是量子糾纏。

02

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相繼去世後,隨著實驗條件的成熟,科學家們開始做起了量子糾纏的實驗,從最初的兩個粒子相隔幾公里,到最近的一次相隔1000多公里,實驗結果完全符合量子力學的預言,也就是說,EPR佯謬變成了真實發生的事情。

現今的科學已經完全證實了,一對處於糾纏態的量子,無論它們相距多遠,只要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也會馬上坍縮成確定態,即使相距百萬光年,理論上依舊成立。

如此神奇的現象,簡直就是超強版本的心靈感應,現今科學家們給出的解釋,和當初玻爾的解釋差不多,認為處於糾纏態的粒子本質上是處於同一個機率波中的,既然是同一個機率波,測量其中的一點,勢必會影響到另一點。

長達幾萬光年的機率波,我們無法想象是什麼樣的,但還有另一種解釋,卻更荒誕離奇。

無論是量子糾纏,還是量子疊加,都和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概念有關,就是空間。

量子疊加告訴我們一個粒子可以同時處於空間中的無數個位置,這不是因為粒子的運動速度快,而是量子本身的屬性,而量子糾纏更是超空間瞬間作用。

如果我們再繼續往下深入思考的話,一個粒子的位置可以同時處於空間中無數個點,那這無數個點會不會就是同一個點呢?相隔遙遠的兩個粒子可以超距作用,那它們之前的距離會不會只是一種幻象呢?

如果空間的概念不再是我們日常熟知的那樣,那時間呢?

再深入一步,沒有空間,時間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此的話,“光速恆定不變”突然說得通了。

因為光速就是單位時間內光運動的空間距離,根據運動的相對性,速度會因為空間距離的疊加而改變,如果空間的概念根本就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距離疊加也就失去了意義,速度改變也就不成立了。

所以,光速不變的悖論很可能是我們對空間和時間模糊認知的結果,當然,這僅僅是“非定域”研究的一種理論猜想,目前無法證明。

03

現在,是時候回到瞬間傳輸了。

這裡要注意,單純的量子糾纏並不能實現瞬間傳輸,因為在測量前,我們並不知道粒子的資訊,它始終處於疊加態,只有我們對其進行測量,疊加態坍縮,我們才能得到確切的資訊。

簡單說,瞬間傳輸是可以完成,但傳輸的是不確定的資訊,也就相當於沒有傳輸。

不過,科學家們想到了一個取巧的方法,就是引入中間粒子,就能完成量子資訊的傳輸,不過這樣的傳輸已經不是瞬間傳輸了,因為需要宏觀傳輸通道。

具體方法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需要製備一對處於糾纏態的粒子B和C,把B放在地球上,把C放在空間站。

然後把我們需要傳輸的粒子A和B放在一起使其發生作用,接著對A和B進行聯合觀測,如此我們就得到了一個AB聯合態的觀測資訊,同時空間站中的C因為和B有量子糾纏,也會坍縮成一個確定態。

現在我們只需要把AB聯合態的資訊傳送給空間站的宇航員,他們透過我們傳送的資訊和粒子C的資訊,進行一系列公式計算和量子力學操作,就可以把粒子C還原成粒子A。

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可能對於傳輸原理,許多人還是不理解,沒有關係,你只需知道傳輸過程是這樣的就行了,傳輸原理涉及了許多複雜的公式,不是很好理解!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所謂的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和科幻片中的瞬間傳輸還是有差別的。

首先,傳輸速度是無法超過光速的。

其次,需要傳輸的粒子也沒有真正傳送過去,只是在另一邊克隆了一個資訊一致的粒子,那麼,兩個粒子是否完全一樣呢?

我只能說,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兩個粒子是一樣的,這就類似你從網站上下了部熱門電影,然後你又把這部電影透過網路傳給了你的朋友,本質上,兩部電影是完全一樣的。

重點來了,既然可以傳輸微觀粒子,而我們每個人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那是否可以傳輸人呢?

理論上完全可以,不過實驗條件成熟還需要非常久,目前以我們的技術只能傳輸一些粒子的資訊。另外,即使未來實現了人的傳輸,傳輸過去的也不是本尊,而是由海量相同粒子組成的“克隆體”。

最後的問題,既然可以透過量子資訊的傳輸來傳送宏觀物體,那麼我們真實世界在最底層的構造,是否就是各種資訊的集合呢?如果是的話,那我們每個人很可能是虛擬世界的一段複雜程式碼,也就不足為奇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次見!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祝融號火星漫遊車旅行圖公開,66個火星日的連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