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MIT 仿生腿專家休·赫爾(Hugh Herr)在 17 歲時的一次攀巖中,因遭遇凍傷下肢被迫截肢。但他認為只有技術才會有殘缺,人類身體永遠不會“殘缺”。

一開始他使用金屬材料來為自己製作假肢,但造出來的假肢的長度不是太長、就是太短。後來,他製造的假肢愈發成熟,最終再次實現攀巖。

就這樣,靠著金屬和木頭,他再次實現攀巖夢想。

即使失去雙腿,學業卻絲毫沒有落下,他曾開玩笑說,截肢前考試成績經常得 D 或 F,截肢後頭腦好像更聰明瞭。日後,其本科畢業於賓夕法尼亞米勒斯維爾大學物理學專業,並在 MIT 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隨後拿到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目前他是 MIT 媒體實驗室的教授,也是該校生物機電一體化研究小組的主任。截至 2014 年,他在 TED 的演講影片至今已有 1200 多萬播放量。

成為科學家之後的休·赫爾,不再滿足於製作簡單的假肢,而是決心透過技術製造出讓殘疾人佩戴更舒適的假肢。

第一個受益人當然是他自己,對比當初被截肢後躺在床上的落寞,如今他不僅拯救了自己,也幫助了更多像他一樣的患者。

他和團隊曾花費兩百天,為一位在 2013 年波士頓馬拉松恐襲事件失去左下肢的舞蹈演員阿德里安娜.阿斯萊特-戴維斯(Adrianne Haslet-Davis)定製假肢,並讓對方得以重返舞臺。在休·赫爾的 TED 演講末尾,阿德里安娜戴上仿生腿跳了一支舞,全場觀眾全體起立鼓掌。

此外,他還讓一位在阿富汗戰場中失去雙腿的美國士兵,透過仿生腿可以重新奔跑。

數月之前,休·赫爾的助理告訴 DeepTech,57 歲的休·赫爾又要當父親了。如今,僅隔數月之後,已發表一百多篇論文的他,再次公佈其最新研究成果。

對於截肢患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假肢,讓假肢能像正常肢體一樣運動。多數假肢採用肌電描記法(electromyography)來進行相應控制 ,這是一種記錄肌肉電活動的方法,但該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控制能力。

而此次休·赫爾團隊開發出一種名叫磁微測量法(MM,Magnetomicrometry)的新方法,其表示這能為假肢的運動提供更精確的控制。

具體來說,這種磁微測量法(MM,Magnetomicrometry)的原理是把小磁珠植入截肢殘肢的肌肉組織,即可在肌肉收縮時精確測量肌肉的長度,幾毫秒內就能把相關反饋傳遞給仿生假肢。8 月 18 日,相關論文以《磁顯微法》(Magnetomicrometry)為題發表在 Science Robotics 上。

休·赫爾希望磁顯微法能取代傳統的肌電描記法,併成為連線外周神經系統和仿生四肢的主要控制方式。得出這樣的分析,是因為他認為磁顯微法具備毫米級的高訊號控制質量,實現成本也很低,很有商業價值。

磁顯微法的另一個優點是磁珠一旦植入肌肉,就能永久性穩定工作於肌肉當中,不需要更換。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皇后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李慶國教授,和休·赫爾相識多年,兩人經常會在領域會議上見面,他告訴 DeepTech 該研究旨在解決感測問題,外骨骼和假肢控制的重點在於識別使用者的運動意圖,因此也需要一個“大腦”來傳遞訊號,但是傳統外骨骼和假肢沒有高層次“大腦”來進行指揮和控制,它們和人體也是分離的,所以透過新的感測方法將其和人結合,是該項研究未來可以考慮發展的終點。

神經元控制肌肉的原理是,大腦給予肌肉訊號,這時肌肉就會收縮,併產生一般的運動。健全人的腿部要運動時,大腦只要發出意識,肌肉就會啟動收縮,腿部就會跟著運動。

休·赫爾希望這種訊號能透過大腦傳遞到肌肉,但如果用外貼式的肌電感測器來進行測量,測量神經傳導會很困難。不同以往,此次該團隊是想直接測量肌肉的運動特性,透過植入小磁球,就能直接測量肌肉的運動特性,這樣就無需再用外貼式肌電感測器來測量。

已在火雞小腿上進行實驗

當前的假肢是透過電極來對人體肌肉進行電測量,其中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把電極連線到面板表面,第二種是透過手術植入肌肉。方法二的優點在於不僅成本高,同時還得植入人體,但它能提供更精確的測量。

這兩種方法的共同缺點在於,肌電圖只能提供肌肉活動資訊,而無法提供肌肉的長度或速度資料。

舉例來說,當假肢使用者基於肌電圖進行控制時,只能看到一箇中間訊號,即只能看到大腦發給肌肉的指令,而無法看到肌肉的實際執行情況。

針對此他決定在肌肉中植入一對磁球,透過測量磁球的相對運動,就能算出肌肉收縮的程度和速度。

該想法始於他在兩年前開發的一種演算法,這種演算法可大大減少感測器確定體內小磁球位置所需的時間。在該項研究中,該演算法也幫助他克服了磁顯微法控制假肢時的主要障礙,讓測量結果得以實時接收。

實驗中,休·赫爾還把磁球植入火雞小腿肌肉中,以測試該演算法的追蹤能力。為了避免磁球植入肌肉組織後發生運動,他們將磁珠直徑設為 3 毫米,植入時至少間隔 3 釐米。

圖 | 把磁球植入火雞小腿肌肉中(來源:Science Robotics)

當移動火雞的踝關節時,他們能以大約一根頭髮的寬度(約 37 微米)的精度來確定磁球的位置,相關資料的測量可在三毫秒內完成。

這些測量資料可被輸入電腦主機當中以建立對應模型,根據其餘肌肉的收縮情況,使用者就能讓假肢按照預期方式進行移動。磁顯微法還可直接測量肌肉長度和肌肉速度。透過對整個肢體進行數學建模,即可計算出要控制的假肢關節的目標位置和速度

圖 | 單個磁球的組織學研究(來源:Science Robotics)

李慶國分析稱,電動的假肢很難識別使用者意圖,它一般使用外部訊號來控制,比如位置感測器和肌電訊號等。但這些訊號都是外部訊號,發生運動以後才能測到這些資料,測量之後仍需大量肌電處理。當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肌電訊號也會改變,這可以說這二者存在著耦合,因此在控制上的可靠性很低。

休·赫爾團隊一直想讓神經接到感測器上,而此次工作的優點在於,使用了表面感測器,並透過安裝一塊磁球來測量肌肉長度和運動變化,該方法不僅不會給患者帶來創傷,而且只需放置一些磁球即可在肌肉上測出相應的資料,就能測量出患者的肌肉運動意圖,而再加上機器學習演算法以及生物機體建模,則有望實現較好的控制策略。

休·赫爾的中國學生如期回國發展,並已入職北航

未來,休·赫爾希望對膝蓋以下截肢的患者開展一項研究,研究內容是把控制假肢的感測器放在衣服上,或者貼在面板表面,甚至貼在假肢外表面。

磁顯微法還可透過一種被稱為功能性電刺激的技術來改善肌肉控制,這種技術目前被用於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恢復活動能力。磁控制的另一個潛在用途是引導機器人外骨骼,讓它能連線到腳踝或其他關節上,以幫助中風患者或肌肉無力人群以進行運動。

休·赫爾說:“從本質上講,磁球和外骨骼就像人工肌肉,可以放大中風受損肢體的生物肌肉輸出”,“這就像汽車上使用的動力轉向裝置。”

但在未來仍有要攻克的難題,李慶國告訴 DeepTech,由於很難去控制人類運動和機械運動之間的協同,因此把磁球固定在肌肉上並不容易,因為肌肉隨時在動。正因為如此,該團隊此次先以火雞為實驗物件,想應用在人體上仍需更多研究。

談及該團隊希望磁顯微法可在未來取代肌電圖,併成為將周圍神經系統與仿生肢體聯絡起來的主要方式。對此李慶國評論稱,這一想法的初衷是讓外骨骼和假肢能跟人體實現通暢的聯接。人和機器的連線,是所有人機互動介面類研究都想解決該問題,否則機器仍舊是機器,人依舊是人,兩者之間沒有共同協調。

肌電圖的方法是基於大量資料分析,在測量超前資訊上,肌電圖方法具有一定優勢,而且肌電圖無需對人體有任何侵入。而磁顯微法還要做手術,磁球位置在人體中也可能會變化,時間久了可能仍然需要重做手術,而這也是休·赫爾的挑戰之一。但總體來看,肌電圖法可以和磁顯微法並存,並不一定要互相替換。

李慶國告訴 DeepTech 人類運動和機械運動之間的協同很難控制,因此把磁鐵球固定在肌肉上也並不容易,因為肌肉隨時在動,會造成磁鐵球位置的漂移。正因此,休·赫爾團隊此次先從火雞做起,想在人體上仍然需要更多研究。可以說,處理磁鐵球和人體肌肉的連線,是下一步該團隊面臨的挑戰。

總體而言,休·赫爾團隊的研究,正走在世界前沿。而此前 DeepTech 曾採訪過的北航博士畢業生楊興幫,剛從其團隊結束博後研究,並已經回國正式入職北航。

在 MIT 做博後期間,楊興幫曾和休·赫爾合作發表過題為《可實現蹠屈 - 背屈雙向運動輔助的線纜驅動可攜帶式踝關節外骨骼》的論文。

如今,楊興幫和家人都已定居北京,這位本科和直博均畢業於北航的 90 後,從一開始到 MIT 就決定學成回國。而休·赫爾團隊的經驗,必將給楊興幫在北航的研究帶來幫助。

2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3D列印的假肢和矯形器如何幫助動物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