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這完全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卻都有人在談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哪種說法靠譜?未來到底是變冷,還是變熱?

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這兩種說法都對,它們只是看起來矛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那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第四紀大冰期

這要從我們的地球家園說起了。話說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如果我們把46億年的地球歷史看成是一天,人類的出現不過是這一年最後1分鐘內發生的事情,人類文明的出現則是要到這一年的最後0.2秒。也就是說,相對於地球而言,人類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存在。

而在過去漫長的46億年當中,地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地球經歷過上千萬年的大雨,也有幾乎熔融狀態的時候,還有凍成一顆雪球的情況,以及滿是地震和火山爆發的狀況。整體來說,地球的氣溫是呈現週期性變化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來看,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絕大多數時間的溫度都比較高。地球上表面沒有大陸冰川或者冰蓋的覆蓋,姑且可以將其稱為:溫暖期(溫室期)。溫暖期的佔比可以達到85%,在溫暖期當中還有一些小插曲就是溫度相對較低的冰期,它們的大概佔比15%。

一般來說,如果地球表面長期處於極其低溫的狀態,導致整個地球表面被冰雪所覆蓋,我們就會將其稱為:大冰期。比如,大概在距今7.5億到5.8億年前,地球就遭受過一次嚴重的冰凍,史稱雪球地球,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這段時間地球的平均溫度可能一度跌到了零下50度左右,這一次也被稱為:前寒武紀大冰期(或者冰紀大冰期)。不過,這裡還是要多補充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大冰期都像“雪球地球”這次那樣冷。

地球的氣候變化週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科學家們認為,大冰期的出現和天文因素是其中之一。比如:由於太陽是在銀河系當中運動的,而銀河系的物質疏密不同,太陽輻射就有可能受阻,照射到地球的光就會變少。當然,還有一些學者還有其他的看法。但總體上,有一個科學界有個“2.5~3億”週期的看法,這也在地層中發現了一些證據,符合大多數情況,當然也有特例。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板塊運動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這裡就不再贅述。

事實上,我們就生活在大冰期當中,這也被稱為:第四紀大冰期。此時的溫度其實算是地球比較寒冷的時候。在大冰期中,還分為冰期和間冰期,它們是交替出現的,而我們處於間冰期當中,溫度要相對高一些。不過,現在地球上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冰川和冰蓋,主要集中在格陵蘭和南北極區域,這也是冰期最顯著的特徵。

第四紀大冰期最寒冷的時期是在距今1.8萬年前,當時的溫度要比現在低15度左右。而在距今1.1萬年前,地球進入了間冰期,一直持續到現在。由於間冰期和冰期是交替來的,根據科學家的預計,下一次進入到冰期大概是在9萬年後,到那個時候,全球範圍內會有大量的冰川和冰蓋,溫度會比現在低很多。那麼,人類的活動會顛覆這一切嗎?

全球變暖

事實上,人類的活動與地球週期性的變化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的影響,遠遠小於地球自身週期性的變化。

因此,無論人類如何活動,9萬年後,還是得進入冰期,氣候還會變得寒冷。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現在根本不需要在乎地球環境的變化了?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從地球的角度來看,任何生物都只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的轉瞬之間,影響力實在太小,週期性的變化才是絕對的主宰。但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氣候的些微波動都可能是致命的。

人類在近200年來,現代科技文明迅猛發展,導致近二氧化碳大規模的排放。要知道,原本地球上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可以把這些二氧化碳固定下來,再由分解者動植物遺骸,再把二氧化碳排回到大氣當中,這是最早的碳迴圈模型。自打人類的出現,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了碳迴圈的負荷,導致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

而二氧化碳屬於溫室氣體,它會使得地球溫度升高,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會進一步引發極端天氣現象頻發。僅僅2021年就出現許多極端天氣,比如:北美的高溫,歐洲和亞洲的暴雨和洪災。

不僅如此,北極和南極也相繼出現罕見的高溫,一些地區的永凍層開始融化。這意味著如果人類還趕緊有所作為,有可能會使得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惡化到人類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讓全球變暖得到緩解,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人類自己。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不愧是中科院,利用蜘蛛絲,造出國產奈米機器人,精度突破14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