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美國化學會出版的《化學和工程新聞》週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公佈了2022年美國化學會各類獎項的獲獎人名單。
浙大校友胡金波獲得“美國化學會氟化學創造性工作獎(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Fluorine Chemistry)”,成為該獎項的第51位獲獎者,也是該獎項設立半個世紀以來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胡金波,1994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理學院化學專業。現任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 。2007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9年獲英國皇家化學會氟化學獎 ,2012年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
長期從事有機氟化學研究,首次提出親核氟烷基化反應中的"負氟效應"概念,發展了多個原創性氟化學試劑和反應,被國內外同行上百次成功應用,其中2個試劑均被國外同行稱為“胡試劑”(Hu Reagent)。
偶然發現“負氟效應”
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戰略元素之一,全球25%的醫藥和40%的農藥的分子結構中含氟,各種有機含氟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軍用和民用裝備設施中。由於有機含氟化合物不能自然產生,100多年來,有機化學家力圖透過人工合成獲得有機含氟物質。
含氟物質的研製,關鍵在於掌握有機氟化學反應規律。含氟碳自由基、含氟碳正離子、含氟碳負離子,是合成有機含氟分子最活躍的三類中間體。前兩類中間體已被化學家系統研究,只有含氟碳負離子反應特性沒有定論。
胡金波以科學家的敏感,抓住國際化學界高度關注的含氟碳負離子反應特徵的科學懸案,提出“如何透過深入理解氟效應規律促進高選擇性合成含氟物質”的創新課題,首次提出了α-氟代碳負離子化學中“負氟效應”學術觀點,並建立了開展氟烷基化反應基礎研究的體系。
談及自己提出的“負氟效應”,胡金波說,當初發現"負氟效應"也是機遇使然。2005年胡金波回國之初,氟化學領域中研究較多、較熱門的是三氟甲基化和全氟烷基化(他自己在國外學習期間也曾從事三氟甲基化研究),但二氟甲基化、一氟甲基化方面的研究在當時還寥寥無幾。因為在該領域內,很多同行都認為,三氟甲基化做了,二氟、一氟的都不在話下,也沒有研究的意義。但當時胡老師認為,既然研究得少,就值得去做一些東西來作比較。
而實驗的結果也著實讓他們大吃一驚!他們發現與親核三氟甲基化相比,親核二氟甲基化的結果要好得出奇。進一步研究他們又發現,CF3 、RCF2 、R2CF 碳負離子對環氧烷的開環反應,也是含氟越少越容易。這些實驗事實都與傳統理解相悖!因為一般認為氟原子是吸電子基團,含氟越多,碳負離子越穩定,其親核性也越好,但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
憑著對科研的敏感性,胡老師認為這裡面可能存在一個“負氟效應”。他解釋道,“負”既是指負電荷,也是指負面影響,“負氟效應”也可以歸納為:氟原子取代越多,碳負離子的熱穩定性越差,其對一些親電底物的親核性也越差。
胡金波關於“負氟效應”的科學論斷和他的科學團隊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外同行的矚目和積極評價,國內外同行逐漸接受了“負氟效應”學術觀點。胡金波團隊還首次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含氟碳負離子的“軟硬度”問題。日本著名氟化學家宇根山健治教授讚譽α-含氟碳負離子“軟硬度本質”的創新性學術觀點,是“對氟科學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貢獻”。國際化學期刊也紛紛報道了青年有機化學家胡金波的成就。
美國化學會氟化學創造性工作獎
美國化學會氟化學創造性工作獎由美國化學會自1972年起頒發,每年頒給全球一位來自於大學、科研機構或者企業的氟化學研究人員,用以表彰其在氟化學研究領域的創造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