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今天,繼美國生理學家朱利葉斯及美國分子神經生物學家帕塔普蒂安共同分享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後,瑞典皇家科學院又揭曉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次則由科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和喬治·帕裡西(Giorgio Parisi)三人分享,以表彰他們“對於我們對複雜物理系統的理解”,所做的開創性貢獻。按照諾貝爾獎的頒獎規則,最多3人同時獲獎已經是跟得獎者必須在世一樣的硬性規定,除非極個別情況,無法突破。
眾所周知,每年諾貝爾獎得主除了獲得一枚重量為175克的18K黃金金牌外,還有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的獎金。
很多人好奇,這項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5個獎項且被普遍視為所頒獎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至今已經頒發了120年,為何諾貝爾當年留下的錢還沒花完?他到底留下了多少錢?
其實,諾貝爾的獎金並不是規定在今天的1000萬瑞典克朗,而是從1901年最初的15萬瑞典克朗,也就是諾貝爾遺囑中所稱的“一個教授20年的工資”,隨著通貨膨脹的不斷影響不斷變動。
跟很多行業無法跑贏通脹一樣,諾貝爾的獎金在很長時間裡也是無法比擬最初頒發時的15萬瑞典克朗,甚至一度僅為最初價值的不到三分之一。直到1991年,諾貝爾獎頒發90年後,獎金額度飆升為600萬瑞典克朗後,才與1901年的15萬瑞典克朗價值相當。
又一個10年後,2001年諾貝爾獎金才按照今天的1000萬瑞典克朗頒發,約為最初獎金價值的1.44倍。不過,這個金額並不是一成不變保持到今天的,而是在2012年到2016年期間,因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收益不佳,縮水至800萬瑞典克朗。此後的2017年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直至重新恢復到如今的1000萬瑞典克朗,扣除通脹影響,大體保持著與最初獎金價值一致。
相較於諾貝爾獎金的不斷變化,諾貝爾獎金牌的重量也並非一成不變。1980年前,諾貝爾獎金牌重量為200克的23K黃金鑄成,1980年後,諾貝爾獎金牌重量不僅縮水至為175克,還改由18K黃金加外鍍24K黃金鑄成。
唯一例外的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增設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牌,重量為185克黃金。多說一句,始於1968年由瑞典銀行出資增設,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雖與最初的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5種獎項合稱“諾貝爾獎”,但實際上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捐助的獎項。
由於在增設了經濟學獎之後,諾貝爾基金會已經宣佈不再增設任何獎項,外界頗為遺憾的數學獎肯定繼續與諾貝爾獎無緣,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的說法,外界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的數學家鬧出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遺囑中不設定諾貝爾數學獎。
但這一說法存在的最大漏洞就是,諾貝爾終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嗣。最能讓人認可的猜測還是,在諾貝爾的時代,數學尚未成為一門有改變人類生活可能的顯學。
最後再來說說文章開頭提及的話題,諾貝爾遺囑中到底留下了多少錢呢?為何頒獎120年後仍沒有用完?
諾貝爾獎設立時僅為3100萬瑞典克朗,不考慮通脹因素,即便是按照當初頒發時的15萬瑞典克朗頒發,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或者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按理說最初的3100萬基金早已用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這是因為,誠如當初諾貝爾立下遺囑時所言,“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也是完全按照諾貝爾遺囑要求進行安全投資,不過,此舉並不能做到遺產的增值保值,在1953年更是隻剩下2000多萬瑞典克朗,加之通脹因素影響,基金也曾面臨破產風險。
不過,為了拯救諾貝爾獎,瑞典方面從1946年開始免除所有稅收,攬獲了超過一半諾貝爾獎的美國也給予了免稅優待,加上從1953年開始瑞典允許基金會獨立進行投資,來自瑞典銀行的捐贈,諾貝爾獎基金會的資產雖有波動,就像期間有過降低獎金的舉動,但總體已經得到大幅增值保值,至少可以預見的未來,獎金無慮。
開句玩笑,諾貝爾獎的金牌含金量是奧運會金牌的近30倍,而且相比奧運會金牌,普通人可以染指的金牌似乎也只有諾貝爾獎。
夢想,還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