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物質世界中,一切都在不停地運動,所謂的“靜止”其實都是相對的。因此那些在我們看來恆久不變的事物其實都會改變,只不過是我們的生命相對來說太過短暫而已。兩千年前莊子就曾經說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放在人身上也是相同的道理。
但是人在這個世界上也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因為我們即使在會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也和朝生暮死的蜉蝣是不同的,因為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切,並且將自己獲取到的知識一代代地傳下去。人類的文明只發展了一萬年,但是我們卻能夠知道過去數十億年發生了什麼。
知道了過去之後,我們也能夠對於未來做出一些預測。儘管我們無法預料那些隨機的事件,但是那些有所“預兆”的事物,我們卻可以透過經驗的總結來進行預測,比如說天氣。古人就總結了不少關於天氣的諺語,比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等等。
而在科學技術發展之後,天氣預報也更加準確、及時,比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進行預測,甚至精確到分鐘。有了準確的天氣預報,我們在每天出門之前也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行裝,不會因為突然的天氣變化而措手不及。
地球氣候的變化除了更加精確的天氣預報之外,現在的研究者們還能夠對地球總體、長期的氣候變化進行總結和預測。比如當前我們面對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就是全球變暖問題,這是由於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大量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讓大氣層吸收和儲存太陽輻射的能力繼續增加,地球也因此越來越熱了。
溫室效應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危害,比如海平面上升,高緯度地區洪澇而赤道氣候乾旱等等。因此,人們也在積極地進行改變,儘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我們的地球能夠“退燒”。
相信大家在體會過一年比一年溫度更高、更加漫長的夏天之後,會想著“如果氣溫能夠整體降低就好了”,但是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對於我們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比如說即將到來的2021年到2022年的冬季,就有可能會再次發生“拉尼娜現象”,畢竟上半年我們才剛剛迎來了一次拉尼娜現象,在一年之內出現兩次可謂是不尋常。那麼,拉尼娜現象究竟是什麼,又會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讓我們從拉尼娜現象的定義開始說起吧。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說到拉尼娜現象就不得不提和它相對的厄爾尼諾現象,這兩個名詞都是西班牙語的音譯,其中厄爾尼諾指的是“小男孩、聖嬰”,拉尼娜則意為“小女孩、聖女”,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兩種現象是一對兄妹。
簡單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就是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上漲,而拉尼娜現象就是東太平洋海水的溫度異常降低,這兩種現象都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需要持續六個月以上,並且溫度提升和降低都要達到0.5攝氏度以上。
那麼,這兩種現象都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和信風、洋流的加強有關係。當西風加強的時候,溫暖的海水就會集中在東部太平洋難以流動,那麼這裡的整體海水溫度自然就會增強了;拉尼娜現象則剛好相反,是東風比較強的時候,溫暖海水會被吹向西太平洋,那麼東太平洋就主要是下層比較冷的海水了,因此整體的溫度也會降低。
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會交替出現,大概是四年為一個“輪迴”。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這兩種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而且規律也更加“難以捉摸”。
“雙拉尼娜年”根據氣象學者的預期,在上半年的拉尼娜現象結束之後,2021的年末有可能再次迎來拉尼娜現象,這個機率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七十。拉尼娜現象帶來的後果會是什麼呢?首先就是降水量的變化了,由於暖水將在西太平洋聚集,所以南美將會迎來一個比較乾旱的時期。
但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南美在不到一年之前就已經經歷了一次乾旱,這有可能是70年以來南美地區最為乾旱的一年。南美的農業和畜牧業非常發達,能夠給世界各國供應大量的食物出口,如果南美的農產品產量持續下降,會不會對我們的食物供應造成影響?
除了這一點以外,拉尼娜現象也會對我國的氣候產生影響。由於冷水將聚集在西太平洋,所以我國的冬天有可能變得格外寒冷,迎來比以往更加明顯的冷冬。不光是我國,地球的整體氣候也會比往常更加寒冷。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全球變暖日益加劇的當下,能夠給地球降溫不是一件好事嗎?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拉尼娜確實有可能讓全球氣溫變低,但往往在之後也會緊跟著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在之後會不會引起全球氣溫的大反彈也說不定。
我們自然是不希望冷冬出現,因為冷冬往往會帶來霜凍災害,接下來往往也會迎來更加炎熱、乾旱的夏季。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冷冬也未必一定會到來,可能氣溫比較低的時候只有大概一到兩個月,剩下的時間裡氣溫又會回暖,我們現在也不用太過擔心。
不過對於農業生產來說,這種情況還是“寧可信其有”的,早早地做好預防,能夠在寒災到來的時候不至於有太大的損失。或許很多人還是難以理解,地球未來的氣候到底會怎麼變化?
未來氣候的變化儘管大多數人都認為地球將在未來持續變暖,但也有一些科學家做出了相反的預測。地球氣候不僅僅和這顆星球本身有關,我們的恆星太陽的活動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的時候,就會釋放出更多的太陽輻射,那麼地球的溫度也會增高;反之如果太陽的活動趨於“平靜”,那麼地球的溫度就會降低。
幾萬年前,地球曾經出現過一個漫長的冰河時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動物大多有著極為耐寒的生理構造,比如我們熟悉的猛獁象就有著厚厚的毛皮。
除了明顯有著較低氣溫的冰河時代,地球上也還存在著“小冰河時期”,簡稱小冰期。小冰期的降溫幅度沒有這麼大,但是卻來得更加頻繁,比如上一次小冰期大約是15-20世紀初期,這段時間也被我們稱為“明清小冰期”。
此外,有學者稱地球將在接下來再次進入一個小冰期,雖然完全進入這個狀態還需要數百年,但是地球的氣候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逐漸變冷,這是可以肯定的。研究者的結論和我們以為的全球變暖似乎有所不同,但這其實是並不衝突的兩種變化,因為造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是不同的。
人類如何面對?不管是小冰期到來,還是全球在今後持續變暖,地球將會迎來氣候上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從一方面來說,地球的氣候確實從誕生以來就在不斷地改變著,比如我們能夠從過去的化石中見到曾經氣候對於生物的影響;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的活動確實也加快了這種變化,過去數十年的改變也許是地球自然狀態下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年才能夠做到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類應該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對於環境帶來的影響,避免在事情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層面上才真正後悔。
拿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這一點來說,數十年來對於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地球自我修復的速度。儘管拉尼娜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全球範圍內的升溫幅度,但是在其抵消了一部分之後,溫室效應依舊存在。
因此,我們不能夠產生任何的僥倖心理,必須在今後持續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不繼續向著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人類想要發展自然是理所應當,但我們也需要考慮這樣做帶來的後果,凡事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結語作為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於環保不可謂不重視。我們目前已經設定了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來減少碳排放,對於國內的土地荒漠化、空氣汙染等環境問題的治理也是不遺餘力。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為什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為只有保護好我們生活的環境,其他的方面才有在今後持續發展的可能。這些政策和人們的自覺性,都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人類總體命運上的責任感。
除了人類自身的問題以外,我們在面對地球或者是更廣闊的的宇宙範圍內的變化時,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至於讓我們的種族和文明受到過大的打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有自己的存在週期,人類最終能不能夠打破這個規律,讓自己的文明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呢?
除了要看自然環境本身的發展之外,我們自己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事在人為”正是如此。因此,我們在未來還得更加努力,將這個社會建設得更加發達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