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和太陽相比,我們的地球小得簡直不值一提。整個太陽系99.87%的品質歸太陽所有,它是地球品質的33.34萬倍,酷暑難捱的灼人熱浪,使幾十億人猶如鑽進爐膛一般。豈不知,整個地球只獲得的了太陽輻射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假如太陽稍不留神多給地球幾十億分之一的熱量,就會將數十億人致於死地。

直到60年前科學家才弄明白為太陽提供能量的究竟是什麼。太陽的能量來自太陽內部的氫原子聚變後形成的氦。太陽核實際上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氫彈爆炸過程,這使太陽熔爐的溫度高達近2000萬攝氏度。

太陽核外是一個相對平靜的輻射層。大約在太陽表面以下192萬千米處,輻射層讓位於比較活躍的對流層,對流層就像一鍋沸水不停地翻騰。這層物質由氫等離子體構成,氫等離子體就是由於高溫被剝奪了電子而只剩下質子的氣體原子。太陽的磁場將這些等離子體扯成一條條繩索狀,在太陽表面被截斷,形成環狀或日珥。科學家從太陽表面所看到的所有活動——太陽黑子、耀斑、日冕噴發,都為太陽磁場的神祕扭曲所控制。

熾烈神祕,巍峨壯觀的太陽,是否也會死亡,也要消失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上朔137億年前的某個時刻,宇宙起源;在大約46億年前的某個時刻,氫原子開始裂變成氦,太陽形成;從現在起大約5億年之後的某個時刻,太陽將消耗完自己的燃料,開始走向緩慢的死亡。說緩慢,它要經過一系列的變化,不是像人一樣,死了,火化了事。在銀河系的不同地方,每個月就有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死亡,那情形攝人心魄,蔚為壯觀。

類太陽恆星的死亡一直被誤認為是一個溫和而有序的過程,而且每一顆恆星的死亡過程幾乎沒有什麼兩樣。

然而,通過太空望遠鏡和一組地面高功率新式望遠鏡的觀察,天文學家見證了恆星的死亡過程,併產生了新的認識。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天文學教授羅伯特·奧戴爾說:“有了望遠鏡,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以往根本無法看到的東西。”奧戴爾教授是監管已經退役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建造專案的科學家,他利用曾用哈勃望遠鏡已經觀察到許多星雲,是目前最權威的天文學家。

恆星垂死之時,會撥出一股璀璨異常、層疊繚繞的氣團,這就是“行星狀星雲”。

當一顆恆星耗盡了其核心的氫燃料,它的核心就會收縮、變熱,恆星本身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假如太陽到了這個地步,它就會越過金星軌道,並很可能把地球吞掉。與此同時,核心的熱度增高,密度增大,足以使性質不穩定的燃料——氦產生裂變。此時,恆星開始發生猛烈的噴射。在之後的10萬年間,恆星把大部分大氣吹進太空,就像噴出一圈又一圈的煙霧。最後幾乎只剩下由碳和氧構成的裸露的核心。接下來,核心坍塌,形成白矮星,大小如同地球,密度卻相當於地球的10萬倍。

白矮星的熱度還不至於使碳或氧產生裂變,所以也不會像恆星那樣燃燒,但是在短時間內,它的溫度依然高於2萬多攝氏度,能夠排出恆星殘餘的大氣,把分崩離析的所有紫外線氣團吹散殆盡。在被吹出的大氣中,紫外線分離出分子和原子,使大氣閃耀發光。這些光亮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的形狀為何如此怪異呢?原來行星之死並不像人們以往想像的那麼溫和平靜,而是十分的喧囂躁動,噴射出高度凝聚的氣團,每秒達數百千米。這些噴射氣團能追上慢慢飄遊的恆星氣團,並撞擊它們,故而造成行星狀星雲形狀的不規則。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宣佈,他們藉助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已死亡的恆星周圍正在孕育行星的證據。他們在距地球1.3萬光年的天后座觀測到一個名為“4U0142+61”的脈衝星,這顆脈衝星是一顆恆星於10萬年前坍縮後的產物,品質的上限相當於20個太陽。而脈衝星被一個總品質為地球10倍左右的塵碟所圍繞,塵碟的半徑有1600萬千米。

這種塵碟通常見於新生的恆星周圍,是行星誕生的地方,而脈衝星是恆星演化末期的中子星,又被稱為“恆星的屍體”,傳統上認為它周圍不會再有新的行星誕生。天文學家認為,“4U0142+61”周圍的塵碟是由原先執行在它周圍的行星系毀滅後的殘餘物質構成,從中又有可能誕生新的、性質非常奇異的行星,可謂行星“第二次生命”的開始。

無獨有偶,羅伯特·奧戴爾教授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也發現了“蝸牛狀星雲”內部有彗星狀的凝結物,它們很可能成為下一代星體的構成部分。自然界的很多物質處於迴圈狀態,在太空也一樣。正如奧戴爾所言:“所有生物或動物的消亡都會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留下自己的痕跡,更何況是巨大的恆星呢?它們的消亡一定是為新的星體誕生做準備。每一個星球的生死都是太空生態過程的一個環節。”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為何流星會落在地球上?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