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為什麼會有人住在國際空間站(ISS)裡呢?
回答:那些人並不只是單純地住在國際空間站裡,他們還得在裡面工作。他們生活的這個太空之家,我曾在2007年和2010年參與建造,現在已經變成了國際實驗室,在這個特殊的實驗室裡,任何一項新的探索與發現都可能改變地球的容貌。
我在國際空間站的時光由各種各樣的任務組成,比如,維護、搭建、科研等等。當時,科研並不是首要任務,現在卻很被重視,來自世界各地的航天員和科學家齊心協力,都希望尋找到一些新的線索,以此探討我們在未來的衣食住行的問題。
例如,有航天員最近開始在空間站裡面做了DNA的序列測試;我們也有人在研究微重力對眼部的視覺神經會有什麼影響;我們孵化出了更好的晶體;我們還探究在接近零重力的環境下,火會呈現什麼狀態。儘管我們不遺餘力的追尋、探索,目前仍未找到那扇神奇之門的鑰匙,那扇神奇之門裡像是宇宙萬物的藏經閣,能夠讓我們明白人體奧祕,解鎖天地之謎,為此,我們還在不懈努力著。
雖然我是美國宇航局的鐵粉,但我也是一個想要看見實實在在回報的納稅人。我覺得保齡球大小的球體們能夠在國際空間站裡完美對接和契合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還有,我們觀察到表面張力能夠讓宇航員們用“袋子裝著咖啡”,而當重新倒入杯中飲用時,也如同在家中那個熟悉的Sunny午後一樣,悠然自得地品著濃香;暗物質被認為是解開宇宙之謎的關鍵,科學家們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處理不計其數的資料來證明它的存在,和他們一樣,我時常為此感到興奮。
我一直相信,如果我們能找到解決某些事情的方法,或者一些熱門問題的答案,像是宇宙或太陽系的起源,哪怕跟答案有關的一點點資訊也好,那樣我們就不用太操心美國宇航局的資金問題了。我們也曾如此地接近答案:比如我們差點兒就找到沙門菌的治癒方法,比如我們仍在不斷完善把尿液淨化成飲用水的方法。
所以當你如果問為什麼要安排人住在空間站裡時,我更想慫恿你用好奇的心態和求知的眼光看看天堂,之後,我希望你能問問我們和天堂之間到底有多遠,倘若我們幸運能獲得答案,這無疑將是世界的重大發現。我非常希望美國宇航局能夠儘快找到這一答案,但事實上,我猜,這恐怕將會比你我認為的來得晚得多。
圖解:俄羅斯的火星-500建築的三維規劃,是基於地面的試驗以補充基於國際空間站的試驗 - 用於準備一個載人火星任務。
我是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我們這一代人成長時都懷揣著許多憧憬。諸如時空旅行、星際移民、宇宙尋寶等等。當時,我們小學的每個小夥伴都想擠進體育館裡看看約翰格倫在友誼7號飛船的著陸直播。小朋友們甚至知道水星計劃裡所有宇航員的名字,並且對雙子星計劃的開展都迫不及待了。1969年7月20日,當尼爾阿姆斯特朗讓人類的認知留下烙印時,我們都在熒幕面前熱切興奮地觀看著。在那個年代,也出現了很多太空題材的電影,比如,《迷失太空》、《星際迷航》、《地球停轉之日》以及《下一世紀》等,這些影視作品好像在提醒我們,是時候為迎接太空時代做好準備了。
在那個年代裡,太空對我們有著致命的誘惑,深深激起我們的好奇心,讓大家深信我們這一代是未知的探索者,周圍人也鼓勵我們成為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讓我們把自己扔到科學的海洋之中。
讓我們來舉個例子,宇航員斯科特凱麗在太空中呆了一年的時間,只為尋求一個目的:研究低於正常值的重力如何在身體和精神上影響他的,以及對比在太空中的他跟在地面控制專案的雙胞胎兄弟馬克凱麗有何不同。我們都特別想知道長期的太空生活對身心有什麼影響,在太空中我們能活得更久嗎?
後來關於太空移民的話題越來越火,曾經應該出現在科幻電影裡面的情節,似乎離我們現實生活越來越近了,我們對此的質疑也越來越少。現階段,有超過70億的人口生活在地球上,以後這個星球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擠,即便不考慮空間問題,資源問題也是一個大憂慮。離開地球搬家到一個新的世界並不簡單,重力變化帶來的影響只是我們需要考慮問題的一小部分,恐怕還有文化習俗、社交裙帶等眾多問題,到時所有的焦慮和不安都會把我們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如果我們有那麼一個寶貴的機會重新來過,重新審視和看待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帶著善良自由地思考,找到寶貴的和平,那星際移民的困難會不會減少很多呢?
即便當時作為一個小孩,從電視上觀看火箭在卡納維拉爾海岬發射倒計時的時候,我感覺那時就已經看見了人類未來的危機,我們需要探索新的領域,正是為了以後的方方面面能夠變得更好,我們需要為這些開拓者鋪平道路,那時小小的我就有了這些願望。
也許這個理由能地詮釋為什麼人們要住在國際空間站上,當然,我也會不斷尋找新的答案。
相關閱讀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執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當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Quora Contributor- forbes- Nin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