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而量子力學相比於相對論,更是由於它的抽象和違反直覺而讓人抓狂。就連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愛因斯坦,至死都沒能接受量子力學,甚至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量子物理學大師費曼也曾說過:“沒人能理解量子力學”。在量子的世界中的確有著很多違反人們直觀感覺的現象,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一起領略一下量子世界的奇妙吧。

1、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質是什麼?是波還是粒子?這是自人們研究物理學以來就有的疑問。從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動說開始,物理學家們對於光的本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入。19世紀後期,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了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光是一種波動”這樣的觀點基本成為了主流。然而,光的波動說卻解決不了光電效應的問題。

光電效應指的是當光照射到金屬板上,會激發出一些電子,物理學家們發現在做光電效應的實驗時,能否激發出電子,與光的強度無關,而與光的頻率有關。由此愛因斯坦做出了假設,認為光是有基本單位的,光的能量是以一份份的形式傳播的,並提出光子的概念,這樣的假設可以有效地解釋光電效應。自此,物理學界普遍接受了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的觀點。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觀點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假設,認為除了光以外的實物粒子如電子、中子等同樣具有波粒二象性,並推匯出實物粒子對應的波長。後來,德布羅意的假設被電子衍射實驗證實。自此,物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物質既是粒子的同時也是一種波動。

2、不確定性原理

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能同時準確測量。當粒子的動量測得越準確,位置就會越不準確,同樣地,當粒子的位置測量越準確,它的動量就越不能準確測量。

設想一下,當我們試圖測量一個電子的位置時會發生什麼?為了準確測量電子的位置,我們需要一臺用某種波長的射線來測量粒子的顯微鏡,顯微鏡的解析度取決於射線的波長,波長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測量電子的位置越準確。但是同時,波長越短的射線,所攜帶的能量越高,那麼在和電子發生碰撞時,對電子動量的影響就越大。

不確定性原理在過去曾經翻譯為“測不準原理”,因為連提出這個原理的海森堡本人,都認為這個原理是一種實驗手段上的限制,即認為電子是同時具有準確的位置和動量的,只是無法準確測量。然而現在物理學家普遍的認同的觀點是,不確定性原理是事物的一種內在特性,並不是“有準確的動量和位置但未能測準”,而是“粒子本來就不存在準確的位置和動量”,只有在測量的時候,粒子才會根據測量手段而呈現出相應的精度結果。

3、量子糾纏

在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中,最難以理解的莫過於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指的是,通過某種方式製備出來的兩個粒子,它們無論距離多遠,都會相互關聯,具有一種“超距作用”。如一個零自旋中性Π介子衰變成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並互相反向遠離,在一邊的A測得電子帶有某個方向的自旋,另一邊的B就會測得正電子具有反向的自旋。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在AB觀測這對粒子之前,它們的狀態是不確定的,處於一種上旋和下旋的疊加態之中。在AB任意一方測量的時候,兩個粒子瞬間坍縮成確定的自旋狀態。

但這種解釋是違反物理學中的定域性的,為此愛因斯坦、潘多爾斯基和羅森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論,來反駁量子力學的這種解釋。後來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貝爾不等式,它是EPR悖論的具體數學形式。如果愛因斯坦是正確的,那麼按照貝爾的假設做實驗,實驗結果應該滿足貝爾不等式。但後來的眾多實驗表明,量子糾纏的行為是違反貝爾不等式的,量子力學是正確的,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的確有著某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量子力學的3大奇妙現象,這些現象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但是卻嚴重違反了我們日常的直覺。就連提出和完善量子力學的眾多大牛都無法完全理解量子的行為,更不要說我們普通人了。那麼對於這3大奇妙現象,你又是否理解了呢?歡迎在評論中留下你的見解。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多重宇宙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