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地球如此生機勃勃,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眾多的生物,從喜馬拉雅山脈的蜘蛛,到馬裡亞納海溝長得奇形怪狀的獅子魚,從身長可達30多米、體重可達180噸的藍鯨,到個頭需要用奈米來計數,一般高倍顯微鏡都看不見的最小生命類病毒。根據1758年瑞典科學家林奈發明的物種分類方法,人們已經發現了上千萬個物種,而且新物種的發現速度還一直在增加。

那麼,生命是怎樣從地球上起源的呢?有兩種比較主流的說法,一是地球生命在地球上自發萌芽,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另一種說法是地球生命從天上來,我們其實只是外星生命的後代。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呢?

生命大概起源於35億至40億年前,那時地球的環境與現在不大一樣。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氨氣、氫氣、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氮氣等,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長驅直入,頻繁的雷電和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為原始生命的化學反應提供了能量,海洋的形成更是為生命提供了一張溫床。

地球生命的誕生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個東風是什麼呢?那就是有機分子,有機分子是構成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有機分子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1953年,美國科學家米勒做了一項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模擬了生命起源之初的地球環境,把原始大氣的主要成份一氧化碳、氨氣、氫氣、甲烷和水蒸氣等放入了一個密閉的瓶子中,並通上了電,模擬閃電的作用。一週以後,奇蹟發生了,瓶子內部產生了大量的氨基酸。米勒實驗告訴我們,早期地球環境下,閃電的作用能使無機分子合成有機分子,非生命物質能夠在一定環境下轉變成為生命物質。

我們可以這麼猜測,地球上最初的有機分子以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氮化氫和碳化物等為原料,在閃電、宇宙射線、紫外線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糖等有機分子。億萬年來,這些有機分子不斷彙集到原始海洋中,達到一定濃度時,便結合成為了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大分子,後來又經過一系列化學變化,形成了細胞膜,形成了最初的生命細胞。由此,生命由低階向高階不斷進化,演化成了今天的模樣。這種生命起源理論叫做“自生說”。

生命起源理論還有一個觀點,那就是生命起源於外太空。構成生命最原始的物質不是在地球上合成的,而是由彗星和小行星帶來的,它們撞擊地球的同時,把有機物也留在了地球上。這種說法叫做“宇宙胚種說”。

“宇宙胚種說”認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來自40億年前墜入海洋的一顆或數顆彗星或者小行星,它們提供了地球生命誕生需要的原材料。研究發現,大量隕石、彗星和星際塵埃中不僅含有固態的水,還存在各類有機分子。已經測出的“天外”有機分子達近百種,其中有氨基酸、萜類、乙醇、嘌呤、嘧啶等等。

1969年,人們在澳洲曾經發現了一塊隕石,名叫莫奇遜隕石。莫奇遜隕石中含有100多種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根據同位素檢測結果,莫奇遜隕石中的有機物來自地外,這顆隕石原本是一顆與地球同時形成的小行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生命起源初期,其它攜帶有機物的小行星也有可能帶著生命的種子撞向地球。一個撞擊不夠就兩個,兩個不夠那就來得再猛烈些。當這樣的撞擊大量出現時,有機物便能夠在海洋中不斷富集,逐漸形成各類有機大分子和有機多分子體系,並形成了第一批生命。

生命起源是非常神奇的,“自生說”認為早期地球發生了一場魔術,無中生有地把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宇宙胚種說”則認為早期地球發生了一場入侵,外星物質把在地球生根發芽並佔領了地球。兩種說法各有各的理論依據和實驗觀測證據,“自生說”以米勒實驗作為依據,而“宇宙胚種說”有莫奇遜隕石作為證據,主流學界因此一直爭論不休。

讀者朋友們,你們認為地球生命來自哪裡呢?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小夥子發現一顆新星,命名“木王星”,他說:從這本書推演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