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想,人類探索宇宙不就是靠飛船嗎?自從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就已經代表著人類跨出地球,走向了未知的太空,進行宇宙探索。
事實上並非如此,僅僅只靠探測器對宇宙進行探索,人類無法取得現在的科學成就,或者說得到的結果微不足道。探測器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條魚,只能無盡的漂流,雖然能起到實地探查的效果,對理論進行證實,但枷鎖卻深深地紮根了,猶如坐井觀天,永遠無法看見更遠的天空。
那麼問題來了,科學家們是如何能觀測到數億光年外的場景呢?
答案不言而喻,在人類還未使用飛船進行宇宙探索的時候,都是以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地球外面的場景,從而對宇宙有了基本的定義,也為人類進行宇宙航行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天文望遠鏡已經擁有了40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折射式望遠鏡到現在的折反式望遠鏡,從最初的太陽系到現在的整個宇宙,似乎在已知的範圍內都成為了我們的勘察區,即使是數十億光年外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關於天文望遠鏡,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輝煌之一,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讓全世界都歎為觀止。不僅如此,據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中國天文學會原理事長崔向群院士20日說,中國將製造10米大口徑光學望遠鏡,用以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相比中國天眼,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有不同的觀測方法和目標,只需要用肉眼就可以見到光的形成,恆星和星系的映象呈現在我們眼前,還能直接放大影像,進行攝影等作用。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中,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就被列入了優先專案之一。
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還無法進行大規模型探索,只能藉助望遠鏡進行研究超大品質黑洞的形成和演變,並且在發生“新大陸”和發現具有科學價值的行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假設沒有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人類就形如無頭蒼蠅四處亂竄,無法辨別方向和位置,好比飛機在航行過程中沒有雷達定位一樣。
就如崔向群所說,中國應該在大型光學空外望遠鏡的技術上保持科學目標的先進性,並且密切結合21世界的發展應用。在現在這個科技飛橫的時代,前進才是最能加速社會步伐的動能之一,宇宙那麼大,人類只不過是大千世界裡的滄海一粟,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可能成為天文界的領頭羊,研製新型大型光學空外望遠鏡,挑戰科學前沿問題,開闢新世紀的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