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據外媒10月22日報道,微型腦或“類大腦”器官的創造已經成為現代神經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然而,據英國《衛報》報道,一個可怕的事實正令科學家們憂心忡忡,在實驗室裡培育出的人類大腦可能具備了感知意識,儘管它們沒有身體,只是一個孤零零的器官,這聽上去有些駭然。

這些組織塊是由幹細胞構成的,雖然它們只有豌豆大小,但其中一些已經形成了自發性腦電波,類似於早產兒。

為了證明它們是否有能力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世界,還需要更多的測試。美國加州聖迭戈綠色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警告說,儘管還沒有人能證實這點,但繼續使用它們的風險太大了。

許多科學家都相信,通過“類器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測活體大腦,有可能改變現代醫學。但是這項工作是有爭議的,因為醫學研究和人體實驗之間的界限可能被跨越。

10月19日至23日,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神經科學年會上,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在實驗中使用微型大腦風險的演講。

他們認為,一些研究類器官的科學家,正在危險地接近倫理界限,比如在實驗室裡製造有知覺的大腦塊。

加州聖迭戈綠色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伊蘭·奧哈永說:“如果類器官有感知的可能性,這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可能已經越過了那條線。”

“對這些生命體進行實驗,讓它們遭受痛苦,是不人道的。”

研究人類的活體大腦非常困難,類有機體被認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它們曾被用於調查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以及為什麼一些嬰兒在子宮內感染某種病毒後,大腦會變得很小。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類有機物來研究一系列大腦疾病,從阿爾茨海默症到帕金森症,以及眼睛疾病,如與年齡有關的黃斑變性。

奧哈永和他的同事認為,檢查必須到位,以確保類腦器官不會遭受痛苦。

“類器官的活動,讓人聯想到正在發育的生物。” 奧哈永說。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從大腦皮層神經元到視網膜細胞,類腦器官發育出了豐富多樣的組織。

生長了8個月的類腦器官形成了自己的神經元網路,這些神經元網路,當光線照射到它們時就會做出反應。

在另一項由聖地亞哥索爾克研究所的弗雷德·蓋奇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人類的大腦器官移植到老鼠的大腦中,發現它們與動物的血液供應相連線,併產生了新的連線。

奧哈永希望,資助機構能凍結所有旨在將人腦類器官植入動物體內的研究,以及終止任何有機會使類器官具有感知能力的工作。為此,他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型,可以用來識別何時可能出現感知,但他補充說,這些遠遠不夠。

▲腦類器官的橫截面

在英國,研究人員已經被禁止研究超過14天的捐贈胚胎,但還是有一些科學家想要打破這個限制。

去年,一群科學家、律師、倫理學家和哲學家發起了一場關於類腦器官的倫理辯論。包括加州斯坦福大學法律與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里利在內的研究報告作者們表示,過去類有機生物還不夠成熟,沒有立即引起人們的擔憂,但現在是時候開始討論研究指南了。

▲斯坦福大學法律與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里利

格里利說,涉及到類有機生物時,沒有單一的倫理界限。這些類器官當然不可能像作家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所創作的荒誕角色格雷戈爾·薩姆沙那樣,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但是它們確實可能有感知事物,或對事物做出反應的潛力,

格里利認為,如果類器官能夠感知並對可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做出反應,那就更讓人擔憂了。

“我強烈懷疑是否有人的研究已經達到或接近這一水平了。”格里利補充道。

聖地亞哥索爾克研究所的弗雷德·蓋奇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我認為提出科學倫理問題永遠不會為時過早,經過深思熟慮的對話能更好地指導科學研究和決策。”

(譚曉婷)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像他這樣的人每150年出現一次。靈魂的轉世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