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潛科學”(Potential Science)這個新鮮的名詞在神州大地遊蕩六週年了。不論人們怎樣對它,揚之,疑之,褒之,貶之,它已被承認是一項不可忽視的事業,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領域。作為一項事業,《潛科學雜誌》之出版已四年多,在國內、外贏得了數以萬計的讀者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潛科學學已經獲得學術界的初步承認,其研究成果散見於各種科學刊物。為使知者堅之,疑者信之,誤者解之,有必要對它的含義、特點、使命作進一步的闡發。

(一)科學的“胚胎”

什麼是“潛科學”?她是科學母腹中常見的胎兒,不是科學動物園中珍奇的怪獸。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不過暫隱其神,未顯其行而已。試問:哪一樣科學成就在確立以前不需要經過一段孕育的階段?哪一種科學創造活動中沒有一股混沌的“潛流”在腦海裡忽隱忽現、翻騰激盪?這種孕育中的新科學胚胎,我們就叫它潛科學。

為了確切地理解潛科學的含義,就必須對科學的體系結構及其演化的基本階段有所認識,從而搞清楚潛科學在科學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在科學發展中所處的階段。目前關於這個問題有三種大同小異的看法。1.認為潛科學是相對於顯科學而言的,由“潛”到“顯”是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任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概莫能外,所謂顯科學就是已經成熟並被社會所承認的科學。按照這種見解,顯科學是由潛科學發育而成的,它自身內部也會萌發出新科學的幼芽,從而導致新的潛科學階段,於是科學的發展,無論是整個科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系統進化,還是科學發現在研究者頭腦中的個體發生,都呈現出週期性的螺旋形上升的運動:潛科學——顯科學————新的潛科學;2.認為潛科學階段尚可劃分為兩個小的階段,即準科學(Para-Science)和前科學(Pre-Science)。前者主要表達那些不成熟的科學。它的概念極不確定、智力常數又較低、知識墒S極大、智力常數相對於知識墒的變化率(?)極小;後者表示處於“多重態”的科學,此時只是單元正在形成、表象理論紛紛提出、諸家學派並存、但統一的科學規範尚未形成。認為顯科學可以劃分為兩個小的階段,即常規科學(Normail Science)和後科學(Post-Science)。前者代表具有某種確定科學規範的科學,它的存在形態基本上是穩定的、高智力、低知墒的知識體系。其支持者構成了排它性的“科學共同體”;後者是智力常數很高但創新精神極差的科學,它標誌著常規研究的衰竭、科學革命的必至。此外,高智力、高智墒、歷史性中斷的所謂“超科學”(Super Science),是潛科學中的一名怪傑,不可忽視。由於科學隊伍和業餘科學勞動大軍的猛增,前科學王國的版圖已經超過顯科學的疆域。3.認為科學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即前科學——常規科學——後科學,它們構成一個迴圈,如下圖所示:

?????????

這就種看法雖有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承認科學發展存在前科學和顯科學階段。承認由“潛”到“顯”是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

這條規律是有充分的科學根據的。例如,鍊金術是化學的潛科學,燃素說是氧化理論的潛科學,中醫(包括針灸和氣功)基本上還是潛科學;不僅科學在其“系統進化”中存在著潛科學的階段,而且每一項具體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也要在科學的頭腦裡經歷一段由潛到顯的“個體發生”過程。例如,法拉第在日記本上記下“化磁學電”的探索目標後,經過十年的艱苦試驗,才達到了目的;開普勒定律從提出問題到得到結果,經歷了二十年的摸索。

這條規律還有可靠的哲學根據。首先,哲學本身就是孕育著一切科學的潛科學。古代原子論的哲學思辨曾養育了全部化學和物質結構學說;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曾經培育了天文、地質、中醫、農學等學科。其次,哲學表明:“最初的概念就是一個潛伏著的最終概念;同樣,最終概念也是一個充分展開了的最初概念”,因此“一切知識、學問、科學甚至於行動,除了把內在的潛在的效能加以發揮,並使它客觀化其自身以外,就沒有別的目的了”(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1962年,第27頁)如果剔除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納悶這段話不是對潛科學的客觀性的一個絕妙的哲學說明嗎?馬克思曾把辯證邏輯方法概括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實際上這就是把最抽象的形式中潛在的一切規定性展現出來的方法。因此,由“潛”到“顯”又是最普遍的方法論原則。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任何科學活動都是由“潛”掘“顯”。

(二)坎坷悲壯的蒙難史

科學的演化不僅受認識規律的制約,有個不可跳越的孕肯階段,因而表現出由“潛”到“顯”的規律性;而且受社會條件的制約,有個由被忽視、被否棄、被摧殘到被承認的蒙難歷程。

新發現剛剛問世的時候,最常見的阻力來自常規科學規範的排斥和傳統觀念的非難。按常規進行執行研究的人“往往不能容忍別人的這種發明。”(庫思《科學革命的結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第20頁)。自身已經喪失生命力的後科學的元老們,更是現新發研為洪水猛獸。孟德爾的基因遺傳理論,自1865年發表直到19世紀末,一直受抵制,原因就是他關於性狀非連續遺傳的觀點違背了當時佔統治地位的連續性遺傳觀點,直到植物學的新發現更加確鑿地證明了單位性狀間斷性遺傳的觀點時,孟德爾的理論才於1900年同時被幾位生物學家分別獨立地重新加以肯定。著名科學家凱爾文在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很久,一直把這一發現看作是騙局,他至死沒有放棄原子不可分的觀點。在科學史上,新發現不受一點抵制就為科學界所接受的例項,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相反地,提出先發現的人力圖扼殺自己的發現卻並不罕見。如普朗克於1900年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新觀點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之後,曾用了15年的時間企圖把它窒息在經典理論中。至於專家對民間研究成果的非難、權威對青年創造發的冷遇、國家科研機構對計劃外專案的冷遇、某些專業刊物對所謂“外稿”的排擠等等,那就更加屢見不鮮了。

當然,如果對新發現的非難、抵制、冷遇、排擠僅僅出自科學界的固有規範、傳統觀點和和方法論思想,那麼消極影像並不可怕,甚至這種作法還有某種積極作用,如它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接受某種不成熟的學說,拒絕違背事實的偽科學和空洞的思辨。但是,當對新發現的拒斥同不良的社會環境、習慣勢力相結合時,其對科學的摧殘作用就不可忍視了。最常見的幾種情況是:為了壓倒對方,不是靠學術上的自由爭鳴和實踐檢驗,而是付諸學術的人身攻擊、政治指控;出於嫉妒心理,對作出成就的人散佈閒言碎語,進行求全責備;為了個人名利,不惜弄虛作假,剽竊他人成果;扼殺真正的創造發明;學閥壟斷,把某一領域當做自己獨家經營的狩獵場,不許人家“偷獵”,尤其是當人家的工作威脅到自己的學術地位時更是如此;在科學比較落後的國家,往往一些有創見的高水平的科學發現,在自己的祖國得不到承認(如吳仲華的空氣動力學理論),甚全被科學界的某些同行評論為“謬論”(如黑龍江省某中年獸醫關於免疫學的新理論),直到洋人點頭後,才為國內科學界所承認。如此等等,都是阻礙新發現由潛到顯的社會因素。

最為嚴重的是,當某種傳統觀念、習慣勢力同“超越科學”的反對政治或錯誤政策結合時,科學的革新者則要受到殘酷的迫害,往往要為捍衛自己的科學信念而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受到古代和中世紀反動教會迫害的科學殉難者何止十萬?現代有希特勒法西斯對進步科學家的令人髮指的迫害。在社會工義國家中錯誤路線下,正直的科學家也有時要付出血的代價。如蘇聯生物學家瓦維洛夫不屈從李森科的偽科學,被囚死於獄中。他在被捕前說道:“我們將走向火葬場,我們將被火化,但我們決不放棄我們的信念。”

上面種種情況表明,一項科學發現即使已經作出、已得到實驗上和理論上的證明,但還不能說已經完成了由潛到顯的歷程。它還得為自己的生存權作曲折的、有時甚至是很嚴酷的鬥爭。處於這個過程中的科學仍然還是潛科學。

(三)“科學胚胎學” 和“科學育種學”

既然潛科學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科學體系結構中一個特定的組成部分,是科學演化序列中一個必經的階段,那麼就有必要對它進行專門的研無,於是以潛科學及其規律為物件的潛科學學並應運而生了。

同任何一門學科大體上可分為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兩個領域一樣,潛科學學也可分為理論潛科學學和應用潛科學學。前者可以形象地表為“科學胚胎學,”它研究潛科學的存在根據、具體特點、發展規律等理論問題;後者可以形象地表為“科學育種學”,它研究科學幼苗的識別、扶植,潛科學人才的發現、培養,潛科學管理、政策等問題。

理論潛科學學的主要任務,應是從科學發現的個例解剖入手,揭示科學由潛到顯的一般規律和種種具體機制,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整個科學系統進化的一般規律和具體機制。應當承認,對於孕育階段的科學,已有許多門學科進行著研究。例如科學史、技術史對每一項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的來龍去脈進行考證、核實,總結其經驗教訓;科學學從更加一般的角度考察整個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它的研究域在一定意義上覆蓋了潛科學學,併力圖把潛科學作為自己的一個分支科學;科學創造心理學對意識、思維、智力的發生學研究,教育學對知識的轉移、能力的培育的研究,人才學對未成名期人才的研究,未來學對於目前正在孕育的科技發展的預測研究,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對科學胚胎的系統研究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潛科學。至於哲學,尤其史它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早就把思維的系統進化和個體的發生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物件。所有這些學科對於潛科學的研究都有貢獻,但是,所有這些學科都不能完全包括或代替潛科學學。

潛科學學是一門整體性學科,它需要藉助各門學科的方法,但又不能歸結為這些方法。它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論和邏輯學,作為一般方法論和邏輯學的補充和發展。

目前,潛科學學即《潛科學雜誌》上以“潛科學研究”欄目發表的那些成果,尚不成熟,它本身尚處於“準科學”階段。為了推進這項研究,使之逐漸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為潛科學事業奠定一個牢固的理論基礎,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勢力:1.加強潛科學學的專題研究,包括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2.有計劃地翻譯介紹國外相近的書刊論述,如國際性刊物《科學技術思辨》(1978年創刊)、日本的未踏工藝學等;3.在各地廣泛建立“潛科學研究小組”,開展各有特色的研究活動,如上海的潛科學月談會等;4.開辦潛科學系列學術講座;5.出版潛科學研究系列叢書,如《中國興起的潛科學》、《科學爭論集》、《科學發現的個例研究》、《技術發明的個例研究》、《科學悖論集》、《科學伯樂集》、《潛科學引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滲透》等,目前正在編撰中,即將陸續出版。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實際應用,因此應用潛科學是不可忽視的。它的使命可以用黑格爾一段話點破,就是“識別哪些是行將枯萎的舊樹葉,哪些是從根株發生的新蓓蕾,並且幫助蓓蕾擠走枯葉。”(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序)對於具有發展潛能的新科學胚芽怎樣識別、如何扶植。就是這個學科所應當研究的問題。而根絕科學由潛到顯的規律,採取適當的措施,以縮短過過渡的效率,而又避免超越必經的階段、“拔苗助長”式地過渡到死衚衕裡去,卻是十分必要而有完全可能的。

潛科學學以現有的科學知識為材料,對其做深層次的深度加工,多方面的綜合處理,發掘其中所隱含的許多新規律,這種元科學性質的研究,對於開發智力資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應用潛科學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開發世界2(精神世界)和世界3(知識世界),從而間接地開發世界1(物質世界)。從知識結構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新的只是單元的產生,舊的只是單元的重組,還是知識體系結構的更新,知識勢場的變化,單獨地、孤立地看來,它們本身都不是潛科學,但從聯絡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它們卻又包含著豐富的潛科學,且它們的總和所構成的知識生態環境是潛科學滋生的溫床。在新的技術革命高潮迅猛而來的歷史條件下,潛科學學的這個方面的研究勢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張光鑑的相似學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他發現任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中,絕大部分都可以在現有知識的總和和重組中得到,需要自己獨創的部分很少。研究現有知識中潛在的新科技苗頭,可以大大提高發明創造的效率和成果率。另外,研究已有的一般理論外推的潛在應用領域,或研究重要實用效果的潛在理論機制,也是作出新發現、發明的重要著手點。前者屬外延地挖“潛”,後者屬內涵式地挖“潛”。他們都是潛科學資源的開拓手段。

一般說來,人們多偏重於對直接、硬性、靜態、常規的顯科學的研究,而忽視對間接、軟性、動態、非常規的潛科學的研究,忽視了比常規科學更為深廣的智力礦源,這對於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極為不利。這種情況,在我國尤其顯得嚴重。一方面國外常規科技的大量引入,照抄照搬,消化不良,往往體味不到這些成果背後的智慧因素,也看不到這些成果當中的潛在萌芽;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存在著“左”的科學技術政策,教條僵化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一種不顧客觀規律,以拔苗的方法助長,以超越階段的方法求快的荒謬做法,結果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嚴重失誤。總結這些經驗教訓.更使我們深感開展潛科學研究、大力開發潛智力資源的重要。

(四)充分認識潛科學的優勢

許多潛科學研究文章指出潛科學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不成熟性、不穩定性、包含錯誤、甚至可能混雜進一些偽科學進來,似乎前潛科學是缺點很多的醜小鴨,難以入大雅之堂的的東西。這種說法是對的。家醜不可外揚。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到:1.所有這些不成熟的徵候都是科學檢術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的東西,是科學發育程序不可超越,無法避免的必經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沒有醜小鴨.就沒有美天鵝。沒有潛科學,就沒有顯科學;2.透過這些不成熟的徵候,可以看到它有一系列常規科學所欠缺的優點。由於有這些優點,它不僅可以進入大雅之堂,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比顯種學不是低一點,而是高一點;不是淺一點,而是深一點。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它的三個最突出的特點。

第一,潛在流

潛科學的最大特點體現在一個“潛”字和一個“流”字上。由於“潛”,故而深,具有深不可測之境,由於“流”,故易變,能成千變萬化之妙。它是一切潛科學得以產生的潛能,也是一切新技術得以生長的的隱流。唯其如此,貌似柔弱的胚芽便具有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在一定條件下便可生長為一株刺破蒼天的大樹。正如魯迅在談到新生的幼芽時所說:“自然,這是很幼小的。但是,唯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這一面。(《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1931年6月。)

把握事物深層的、流動的、具有潛在價值的東西,才具有更高層次的支配力。偉大的戰略家正是具有深層洞察力的人,他們能見微知著,預見未來。斯大林在批評反對派時說:“這些同志錯了。他們只看見顯露在表面上的外部現象,而沒有看見那些暫時還沒有明顯地發生作用,但終究會決定事變程序的潛在力量。”(《斯大林文選》第596頁)在政治、軍事、經濟鬥爭中,在科學、技術、管理決策上,誰的眼光深半寸、遠半步、動作快半拍,誰就能掌握主動權。所謂要抓準有意義的“課題”,把力量集中在科學的“富礦層”上,部署在“當採學科”上;所謂不要“趕浪頭”,而要“抓苗頭”,不要一哄而上,不怕坐冷板凳,等等,都是可貴的經驗之談,其實質就在善於認識有潛流性的幼苗。貝弗裡奇說得好:“如何辨別有希望的線索,是研究藝術的精華所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能根據其本身價值而不是根據主宰當時的觀點去判斷佐證的科學家,最有可能認識某種確屬新東西的潛在意義。”(《科學研究的藝術》)例如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就具有這種特徵,它們象伸向河灣中的一系列魚鉤一樣,引來了數不清的碩果。希爾伯特在談到費爾馬大定律的證明問題時說:“我們應當更加註意,不要殺掉這個經常為我們生出金蛋的母雞。”

第二,反常性

潛科學思想既然是科學思想深層上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認識,就跟顯科學具有不同程度的對立,它的一些概念、觀念、結論、方法,與常規科學、後科學的規範往往是不相容的。其實,反常性是科學發展的內在本性,正如梅森所說:“科學總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這時它的本性,只有科學在睡大覺時才不如此。”(《自然科學史》第565頁)

潛科學激流是不會睡大覺的,它還攪得顯科學不能睡大覺。它的使命就在於不斷地推陳出新、勇往直前。因此,凡有潛科學的地方,學術爭論和思想鬥爭就不可避免。以支援創新研究為宗旨的潛科學共同體歡迎百家爭鳴和自由討論,反對墨守成現和以權力代替真理;提倡懷疑精神,不為已成的學說所壓倒;不害怕悖論,而把科學悖論看作反常規突破的先導;不以常理來審判一切,正像不可以貌取人一樣;不抱殘守缺,相信事物“由毀而成”;不怕“不嚴格“,而主張在適當的地方“要善於不嚴格”;不怕犯錯誤,深信一個創造性的錯誤勝過十打老生常談。如此種種,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它敢於根據科學事實、科學矛盾和理性邏輯而提出違反傳統觀念的見解,因此它是科學進步的動力,科學革命的靈魂。

但是,它所主張的反常性是反傳統觀念之常,而不是反科學事實之常。巴甫洛夫把事實比喻為科學鳥翼下的空氣,沒有空氣,科學就不能“飛翔”,離開了科學事實,則有可能陷入偽科學的泥潭。

它對舊的科學規範不是簡單否棄,而是辯證揚棄,它的潛邏輯結構應能容納以後科學發展的一切積極成果,因此新的科學概念、理論同舊的科學概念、理論之間便有一條由此達彼的橋樑,並且服從於科學方法上的對應原則。

它的方法論要求在常規研究和反常規思考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科學發現的歷史表明,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而有準備的頭腦是保持“必要張力”的頭腦。一方面,那些按常規方法從事研究的人,確切地知道他所期待的可觀察現象是什麼,當反常現象在他們眼前出現時,他們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敏感,好比一個微弱的閃光在漆黑的背景上顯得特別明亮一樣;另一萬面,具有反常規思考能力的人,最容易捕將轉瞬即逝的機遇,從中看出有決定意義的東西。正如貝爾所說的:“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來見的東西”。

第三,創造性

潛科學思維的特點在於,一方面,他要求打破原來的思維模式、轉移固定的著眼點、改變習慣的思路、找尋新的途徑來考慮問題;另一方面,它往往在遠離常規的條件下形成,知識墒比較高(有時智墒也特別高),因此資訊耗散能力較大,為思維的創造性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潛科學思維必然是創造性思維,潛科學的靈魂也恰恰在於永無休止的創造。

潛科學共同體既支援規範指導下的解難題活動,認為一門學科面臨著大量需要解決的難題乃是這門學科具有發展潛能的標誌。要把其中包含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就要在一般原理的具體運用上發揮靈活性、創造性。不僅一門有生命的常規學科存在數不清的難題,而且一個難題往往又包含著一系列需要從觀察上、實驗上、觀念上和數學上加以解決的具體課題。事實上,一個國家絕大多數科學家和科學團體的有計劃的創造活動和潛在的創造能力都耗費在這些問題上,甚至為了提高某個物理量的測量精度,要求支付鉅額資金,要求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為之付出畢生的精力。它決不反對這種常規研究,而只是提倡以更大的創造性和更高的效率來進行這種研究。

至於突破既定規範、創立新的理論、造成科學革命的那種反常規研究,潛科學共同體就更加重視了。它天生支援科學中同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拉瓦錫、達爾文、孟德爾、馬克思這些名字聯絡在一起的科學革命。這類發現比常規研究成果具有跨越層次的巨大影響,並要求它的探索者具有更高的創造力和智力。

科學史表明,這類突破常規的重大發現往往是由知識不多、名望不高而又有些狂氣的年青人做出來的,上面提名的那些科學家作出劃時代發現時大多都很年輕。這個現象啟示我們:當科學界的主力在從事種種常規研究的時候,不可忽視不知名的小人物所從事的獨創性的工作。要大膽地支援他們的潛科學思想,儘量避免伽羅華的群論、沃特斯頓的氣體分子說,孟德爾的基因遺傳理論所遭受過的厄運。

科學中的反常規創造同冒險精神是分不開的。獻身於科學事業、置身於潛科學領城的人應當具備馬克恩和恩格斯所讚揚的那種大無畏精神。在科學的人口處如同在地獄的入口處,這裡不能有任何懦怯。“大無畏精神信奉真理,在真理的最極端的結果面前也不退卻,並且敢於公開地鮮明地道出真理,不懼怕任何後果。”(《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選》,1956年俄文版第398頁)

(五)培育新科學幼苗的園地

如上所述,同傳統觀念不相容的新發現、新發明,在開始做出的時候往往不十分完善,它們的提出者又往往是權小位卑、志大言輕的人物。它們要衝破傳統規範的“勢壘”而在科學上確立起來,確立之後要得到社會的承認,承認之後要推廣、應用,物化為生產力。其中每前進一步都要遇到阻力,有時甚至是極其野蠻的摧殘。因此,潛科學幼苗應當得到社會進步力量的支援。

《潛科學雜誌》正是在種種新思想如潮洶湧、苦鬥求生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它頗有點“替天行道”的抱負,要替新生的幼苗助上一臂之力。它的宗旨主要是三點:1.堅持科學無禁區、科學無偶像和科學無頂峰的原則,支援學術界的自由討論、自有爭論和實踐裁決,支援那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創見的新科學思想,以及一切有重大潛在意義的發明創造,使之獲得公開發表、參加爭鳴的權利,讓中國人民寶貴的科學技術成果能夠首先在自己的祖國得到發表的機會;2.有意識地、有選擇地培育某些新興科學的發展,如該刊登載的有關“潛科學學”的文章,對於這個中國興起的新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該刊最早支援的生物全息律、多體穩定性問題的數論研究,該刊大力支援的泛系分析理論、相似學等等,都是很有生命力的新科學,而且都是中國人首創的,有關論文在該刊發表後,受到國內、外廣泛的重視。今後該刊除繼續支援上數學科的發展外,還將支援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學科,支援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資訊科學及有關技術的發展;3.研究生、大學生是我國科學的未來。他們在求學期間要學習各種基礎和專業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能力,培養高度的創造性智力。本刊力求為他們提供這方面的營養,併為他們提供發表處女作的機會。我們期待著未來的祖沖之、沈括、李時珍,未來的牛頓、愛因斯坦、孟德爾從這個刊物的讀者和作者中湧現出來。

為了實踐這個宗旨,該刊採取了一些創新的措施:1.加強審稿工作。不是看到來稿中有毛病就退稿,而是看到來稿中有符合宗旨第一條精神的東西,就力求採納(全文或摘要)。由於編輯部力量有限,本刊聘請了若干業餘編輯,主要從事這項工作;2.為了進一步擴大用稿尺度,本刊在國內首創了“出售版面”的作法,即為尊重作者的發表權利和貫徹文責自負的原則,在編輯部難以定奪而作者堅持發表的情況下,以作者支付適當的發表版費的方式發表;3.為了集思廣益,該刊創刊後不久即建立了全國性的常務編委會,集中了全國有志於潛科學事業的優秀的中高階科研人才,並且在若干省市建立了分編委會和研究小組。

這個刊物是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領導的。從1980年到1981年內部發行季刊6期;1982年起,經北京市委宣傳部正式批准公開發行雙月刊,已出刊25期。辦刊五年來,刊物的出版宗旨和編輯辦法,刊物的內容、版面和欄目,都給人以別開生面之感,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在國內,中年科研人員、研究生、大學生和業餘研究者尤為重視,對它寄予很大的熱情和期望;在國外,Potentidl Science 一詞已不脛而走,在許多刊物的文章、索引中紮下了根。有的國外學者已明確表示,“潛科學”思想的提出和《潛科學雜誌》的出版“在世界上是首創的”,要求和本刊建立聯絡;瑞典哥德堡大學科學理論系教授A.埃爾辛加來訪華期間詳細詢問了“潛科學”研究工作,並索取了雜誌,回國後於1981年在《科學、技術和人的價值》第6卷第35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科學學在中國:一位科學政策專家的報告》,把《潛科學》作為中國科學學的第一個重要刊物。西德曼斯蘇爾大學溫加特教授訪華時,讚揚“潛科學”“是中國學者的一個創造”。1983年9月份在美國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我刊組編組成員趙紅洲曾在會議上散發了一些我國出版的科學學方面的刊物,其中《潛科學》最受歡迎。美國學者們說,他們最感興趣的“並不是中國所提供的資料,而是中國人的新思想”,他們認為這正是潛科學的可貴之處。

事實表明,在我國百花盛開的科學園地中,一枝小小的“潛科學”之花,已經破土而出,紮下了深根,正在茁壯地成長。

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它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長期以來,歸宿不明確、人力物力嚴重不足、自己還要分出精力搞發行、以及出版印刷方面的困難,還由於我們自身經驗不足和努力不夠,等等,這個刊物還辦的不理想,在刊期、校對、稿件處理上都出過不少差錯,並使發行量受限,在一萬份左右徘徊。這一事實反過來又告訴我們,這個刊物的潛力是很大的,它非但沒有被重重困難壓垮臺,而且克服困難向前發展。今後如能繼續切實地克服上述那些客觀困難和主觀差錯,那麼它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為此,該刊一方面要在人員組織上、編輯辦法上、出版發行上作一系列改革,把“潛科學”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刊物越辦越好。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刊物同上下左右的關係,既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援又不走上層路線,既支援年青人的獨創又尊重老年科學家的意見,與各種專門的學術刊物、學報建立互相補充、互相信任、互相支援的關係,以及建立更加密切的國際學術聯絡,使“潛科學”雜誌和“潛科學”事業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六)光明的事業和興旺的團體

對潛科學的另一個方面的支援表現在經濟方面。眾所周知,同常規研究比起來,“潛科學”專案具有更大的風險性,對這類研究專案的“投入”和產出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要把這類專案納入國家科研計劃的軌道,動用國庫的資助,是准以得到層層機構的審查批准的,也不能單靠研究者個人的財力來完成。因此,他們除了需要得到發表和爭鳴的機會以外,還需要得到某種補充的財政資助。在國外,已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基金會出來支援一些所謂“風險研究”。相應地,現在著手建立“中國潛科學基金會”是有益和可行的。這種性質的基金組織的建立,有利於克服在物質待遇和科研經費上的“馬太效應”,即“對待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成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我國潛科學研究者鍾持霖從《老子.德經》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論述:“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替天行公道,破人行私道,成立潛科學基金會是又一值得倡導之舉。

經初步研究,“中國沿科學基金會”作為群眾性的科學資助團體、作為國家科學資金組織的一種補充,應專門資助帶有獨創性的潛科學研究課題,主要包括:1.一時鑑別不清,難以定奪.而又確有潛在價值的獨創性課題;2.各學科之間孕育中的邊緣學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問綜合學科及其應用專案;3.發放5潛科學研究獎金,獎勵在基金會資助專案中做出重要成績的團體和個人。其資金來源是:1.本會自己組織的學術活動和出版事業等的盈利;2.國家機關、企事業、團體的贈款;3.有志於中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中國公民和愛國僑胞的贈款;4.國外友好人士和民間團體自願提供的、符合國家準則和我國政策的贈款。我們設想由當年資助金額最多者前九人組成基金會,並推選主席一人。下設學術委員會和必要的辦事機構,制定和實行基金使用細則。希望各地潛科學事業的志士同人和各界熱心人士積極支援這項事業。

總之,“潛科學事業”將是由一個別具一格的刊物,一個群眾性的基金組織和一個新興的學科(潛科學學)三位一體為核心的開創性事業。由這個核心及其外圍的若干潛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了並將繼續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如組織“潛科學系列講座”、進行“潛科學智力開展競賽”,成立“潛科學書刊發行公司”,“出版“潛科學從書”,等等。

《潛科學》雜誌顧問田夫同志致全國第二次潛科學學術討論會暨常務編委會蓬萊會議賀電中指出,潛科學前途無限,“事業光明”,這是共同體的理想所繫,信心所在;另一方面,這項事業又存在許多困難。舊的傳統觀念和官僚主義的惡習,常常是壓在潛科學幼芽之上的兩層厚厚的凍土。因此,正如該刊常務編委劉吉同志1982年1月的一封來信中所說,從事這項事業的人 “要有一種獻身精神,為了一個共同理想同心同德的幹。人生能有幾回搏,不破樓蘭終不還。”“新生的事物要長出來是不容易的,潛科學畢竟破土而出了。可是在地面上風風雨雨,必將更多更大,我們願與同志們風雨同舟,一起維護這棵幼苗茁壯成長。當它成才之日,我們隨時願意讓出這個位置,給那些有才華、有幹勁的青年同志們。”這幾句肺腑之言,很好地概括了我們潛I科學共同體成員們的共同目標、創業志氣和團結精神。潛科學事業幾年來的發展和這種目標、志氣和精神是分不開的,今後要繼續堅持和發揚,並以此互勉。希望在為共同理想而勤懇努力中,不斷擴大共同體的範圍,提高共同體成員的素質,在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的大業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10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在地球上發生的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也許有的你都沒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