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被快節奏的生活壓得無法喘息,只能非常麻木的重複著每日單調的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回憶和懷念小時候那種沒有束縛、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在回憶的間隙許多人驚愕的發現了一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快了,這是為什麼呢?和宇宙加速膨脹有關嗎?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和宇宙膨脹有關,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宇宙膨脹,以及它膨脹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科學界主流的起源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感受到的一切規律,全都起源於138.2億年前那場創世爆炸。
在尚未發現大爆炸理論的時代,人們認為宇宙是永恆的靜止,但隨著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人們才第一次知道宇宙有著膨脹的可能。
![](http://timg.juduo.cc/2020/12/c67ddfd8add34977a2c8ead6ec1fad95.jpg)
1928年,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並推匯出“哈勃定律”,使得人類對宇宙膨脹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最後,在多個觀測證據的證明下,宇宙不斷膨脹併成加速趨勢的事實最終被確認。
依靠著得到的事實和證據,科學家們完善了理論,並對發生在138.2億年前的那場爆炸進行了推演:在爆炸發生後的1皮秒,我們所熟知的粒子誕生了。而隨著粒子一同出現的還有空間的暴漲,不過這種暴漲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速度逐漸放緩。
![](http://timg.juduo.cc/2020/12/40851e95b6a64b158400af6e8d13b321.jpg)
依靠著對宇宙尚不深入的瞭解,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發現了時間和速度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奇妙的關係——物體速度越快,作用在其身上的時間越慢。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乘坐光速飛船到宇宙中遨遊一分鐘,當我們重新回到地球的時候,地球上可能已經過去了上千年。可對於在宇宙中遨遊的我們來說,其實並沒有感受到如此長的時間流逝。
如果對這個過程還不理解,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一部電影正常播放是2小時,此時我們為了看得更細緻,將其播放速度調成了0.5倍,也就意味著電影從2個小時變成了4個小時。
雖然播放時間比之前長了一倍,但內容其實沒有絲毫改變。這就像去宇宙遨遊,對於遨遊者本身而言,時間沒有多一秒也沒有少一秒,但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時間卻過了很久。
按照狹義相對論,速度影響了時間的流速,而宇宙的膨脹就是空間的膨脹,現在將兩個者結合到一起,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若足夠遠的地方有一個天體,因為宇宙在加速膨脹,這個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光速。
如果那個天體上有生物,那麼對於那個天體上的生物來說,身處地球的我們運動速度已經超越了光速,可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時間在變慢嗎?所以說時間的快與慢只是人類的一種相對定義和感覺。
而這時另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時間流速是主觀上的感覺,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從主觀上感覺時間變得越來越快了呢?
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也很感興趣,相關的實驗甚至能夠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90年,一位心理學家曾讓一些老人和一些年輕人分別對時間作出比喻。
年輕人的比喻大都是緩慢、平和的,例如慢慢綻放的花蕾、慢慢發酵的陳年美酒等等。而老年人的比喻則和年輕人完全相反,他們的比喻大都急促、緊張,比如飛馳的火車、湍急的河水等等。
與之相類似的實驗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被大量、反覆進行,而得到的實驗結論也幾乎都是大體相同。
法國哲學家保羅·珍妮特(Paul Janet)從中得到啟發,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闡述了年齡和主觀時間流速之間的關係。
珍妮特認為,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一年時間有不同的感受,同時在其一生中佔據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一個一歲的嬰兒那裡,一年佔據著他100%的生命。而對一位50歲的中年人來說,一年則只佔據了其生命的2%。按照這個規律計算,一年所佔比重其實是和年齡成反比。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理論或許看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其實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因為它的模型過於簡單,得到的實驗結果並不精確。
不過,雖然該理論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卻從數學領域總結了人類認識和感受世界的方法。簡單來說,當我們首次接觸到某個事物時,對它的瞭解會在短時間內極速上升,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增速會越來越緩。
其實對於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受,一種名為“首次記憶”的理論同樣也能夠進行解釋。
按照該理論,人類的大腦通常會根據記憶來判斷時間的長短。在童年時期,由於年齡小經歷的事情非常少,所以會有很多首次經歷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上學、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爬樹等等。這些“第一次”在記憶中會留下深深的痕跡。
而隨著年齡增長,“第一次”記憶越來越少,大腦會因為誤判記憶的時間,所以當我們回憶小時候的經歷時,會覺得小時候的暑假、小時候的夏天過得非常充實漫長。
正如上文所說,時間是主觀相對的,有了兒時“漫長”的記憶做對比,自然會覺得現在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