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物理學是否已經窮盡了人類探索的極限?亦或是才剛剛開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主任戴克赫拉夫給出了他的看法。

本文作者戴克赫拉夫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攝影:Gabi Porter)物理學的目標是用精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而我們目前只踏出了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說物理學走向了盡頭,就相當於說數學只需要引入自然數和算術法則,或是化學只用列出元素週期表,就大功告成了一樣。知道下棋的規則,並不代表你成為了棋藝高手。事實上,為了尋找物理學的基本定律,我們並不一定非得研究基本粒子。有些物質由多種成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性質,這些性質作用在一起,就有可能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規律。最簡單的例子是聲波,這是一種由物質中分子的震盪引起的現象。不過,根據量子力學,這種現象也可以描述為一種粒子。這些“聲子”,便是聲波的波包,或者說,是聲音的“單元”。這就跟虛構的閔希豪森男爵一(本是德國貴族,退役後因杜撰其從軍生涯而小有名氣。這些故事被作家魯道爾夫·埃裡希·拉斯伯得知,而後被他改編成小說)扯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拉出沼澤一樣。物理學也常常是“自己靠自己”——這門學科會運用已有的知識來發展新的基本概念。不過,隨後還是需要用數學的方法對其進行嚴格處理。目前已知的這部分宇宙,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物理系統,我們必須得換個角度看問題。與其從一條一條的現象中歸納出本質,我們不如先自己設計一條法則,然後看看這條法則意味著什麼樣的現象。比方說,今天的物理已經遠遠不是高中所學的固,液,氣態能描述的了。量子力學中有不少怪異的結論,允許一些神奇的態存在,理論已經把這些態挨個歸類,這樣,我們就可以設計特殊材料,放到實驗裡去檢驗這些態是否真的存在。以上的所有,反映了科學的一種轉向:從“是什麼”到“能用來實現什麼”。20世紀的科學家找到了構成世界的磚瓦:分子,原子以及最基本的粒子等,它們是物質的原材料;細胞,蛋白質,基因讓生命成為可能;位元,演算法和網路是資訊與智慧的基礎(既是對機器而言,也是對人類而言)。而本世紀,我們就可以試試用這些磚瓦能蓋起怎樣的宏偉建築。縱使經歷了宇宙140億,地球45億年的歷史,自然界展現出來的表象還遠沒有窮盡所有的可能。正如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所指出的:我們人類以及從古至今所有有生命的有機物,都是中了宇宙級彩票的幸運兒。基因的排列組合完全是個天文數字,而我們這些生物隨機選擇的遺傳程式碼卻恰好構成了生命的原型。我們身邊的其他物質也與此相似。自然的程序,在地球以及宇宙的其他地方表現出來的,只是分子和物質形式的龐大“選單”中,一份小小的樣品。相應的,也只能體現出這份樣品的物理定律。不過這一切現在都迎來改變。自然的變遷確實慢的令人捉急,但這些本來需要萬、億年的宇宙學及生物學過程都在實驗室中被大大加快了。這樣看起來,或許人為因素顯得太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從基因層面被設計出來的細菌,跟野外的細菌一樣“真實”,或者說,它們對於研究有同樣的價值。人造的一維、二維材料也是這個道理(它們背後的量子性質反而賦予了這些新物質更豐富的研究價值)。這些新技術將量子力學從原子和分子的範疇中“解放”出來,使其更貼近宏觀世界和日常生活。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能力隨心所欲地在宇宙的“選單”上點菜。原文連結: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end-of-physics-20201124/

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