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王勃

早在人類還沒有學會使用火的時候,先祖們就已經在湖邊撈月。看著近在眼前的月亮,先輩們反覆尋覓,卻始終不得。彼時的前輩們不知道,月亮不是近在眼前,而是遠在宇宙之中。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一點一點的瞭解了地球的環境,甚至我們還擁有了脫離地面的技術。不過,曾經對於水中月亮的好奇以及疑惑,卻依舊纏繞在我們的心間。宇宙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我們離宇宙到底有多遠呢?

這些問題一直到現在還未能完全解答,不過我們卻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而且,而且我們已經在派遣越來越多的宇宙探測器,去了解周圍的一切。不過,越是瞭解,越是失望。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土星往事

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土星就身處其中,雖然和我們地球一樣同屬一個系列,人類對於土星的認知卻很晚。大約是在400年前,伽利略前輩在觀察星空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一個長著兩個耳朵的特殊星星,從那時候開始,人類開始關注這顆特殊的行星。

此後的歲月裡,人類的科技越來越進步,而且能夠了解到的新鮮的知識越來越多。在1659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有了進一步的發現,原來土星的耳朵並不是真的耳朵,而是土星外圍的扁平圓環。

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土星,而且還發現了它的結構。這個行星猶如一個氣球一般,在外部擁有著幾萬公里的大氣層。而且,土星外圍的扁平圓環,其實是數不清的隕石群。因此客觀來說,想要在土星表面登陸,基本上不可能。

不過雖然人類無法在土星上登陸,但人類還是想要觀測這顆神秘的星球,因此,人類就制定了探測土星的計劃,想要發射一顆衛星,然後近距離觀測土星變化。

二、偉大的觀測計劃

在1997年10月份,20世紀最後一艘進行星際探索的飛船終於發射成功,它的名字叫做卡西尼號星際探索器。

由於它的任務十分艱鉅,而且還要面對未知的宇宙環境,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立承擔這項計劃。於是,全世界有17個國家,並且先後貢獻了27種尖端技術,而且包括美國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共同開展。

10月15日,這艘探測器帶著它的使命,帶著十幾個國家的技術精華,以及人類對宇宙的好奇,飛向了土星。

當然了,有人可能會提出疑惑,那麼遙遠的距離,這艘探測器有足夠多的能量嗎?科學家已經估料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找到了更加有效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行星的引力。

在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曾經進行過估計,想要讓這顆探測器進入到土星軌道,至少需要70噸的燃料,這對於人類來說實在無法接受,而且這個探測器也無法負擔。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科學家決心借用引力彈弓效應,讓探測器借用行星的引力,慢慢的獲得加速的力量,然後保持它的運轉。這一過程是最為節省能源,而且是最高效的。

靠著這一技術的支援,1998年4月,卡西尼號第1次飛掠金星,並且獲得了行星引力的加速,實現第1次加速。緊接著又在第2年的6月份,距離金星600公里處飛掠,又得到了第2次加速。同年8月份,卡西尼號又飛掠過了地球,獲得了第3次加速。

這三次加速都非常成功,科學家所採用的引力彈弓效應已經積滿了力量,這一次卡西尼號將會擁有著打破太陽系束縛的力量,並且一點點的接近土星。

伴隨著速度的提升,在2000年12月份時,卡西尼號已經獲得了每秒30千米的高速,這顆探測器再也不會回頭了。

截至04年5月18日,卡西尼號終於進入土星系,並且經過了一系列的減速和調整,這顆探測器已經進入預定軌道,成為了土星的第1顆人造衛星。

這在當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所有的人都在地面上歡呼,並且大家期待著對於土星神秘面紗的揭露。

在那一刻,人們看到了巨大的土星外表,也看到了美麗的土星外環,這是人類科技的進步,也是人類未來要前進的方向。

三、失望的照片

在完成了對於土星的觀測以後,科學家們立刻提議,利用卡西尼號拍攝一張地球的照片,這一提議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

據記載,當時的卡西尼號距離地球大約有14.4億公里,這是一個無比遙遠的距離,需要避過太陽的光芒,而且這一過程還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但最終照片還是被完美的拍攝了下來,並且傳回了地面指揮中心。

不過當照片出現的那一刻,想象中的掌聲雷動並沒有出現,而是一致的沉默,甚至還有一些嘆息和哀傷。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張照片的內容很清晰,但是地球的印象卻讓我們很失望。在我們想象中可以積累上百億人口的地球,居然在畫面的中心,只不過是一個微小的光粒,宛如一粒塵土一般。

剛剛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們,也無奈的嘆了一口氣,還以為人類就無限的接近宇宙,但是我們有可能去征服星辰大海,但事實上,連我們偉大的地球母親都只不過是一粒塵土,更何況是地球上的人類。

把這張照片流傳出來以後,網路上的人們也是議論紛紛,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距離真的十分遙遠。雖然我們已經擺脫了地球的束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地球母親的子宮,但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

記得劉慈欣先生曾經寫過很多的作品,其中不止一次強調人類文明非常弱小,初始的時候還以為這是一種文學的誇張形式,但事實上,以這張照片的程度來看,人類文明的確非常弱小,甚至弱小到了,如果宇宙中有文明的話,我們都不能被稱為文明。

霍金先生也曾經感慨,人類永遠也不要向宇宙中發射自己的訊號,那時候還引起大家的感慨,認為霍金先生太過於妄自菲薄。但事實上,人類這點力量,在宇宙中可能連灰塵都算不上,若真的找到了同類的存在,那麼這種同類恐怕會非常危險。

結語

因此,對於這一事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抬頭仰望星空的道路還很漫長,可能對於人類自身來說,已經走過了無數的旅程,但是與宇宙環境相比,我們走的還只是一小步。未來我們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航天建設上,讓人類去發現更多未知的世界。但是這條路註定了會非常漫長,而且會付出很多的代價。

不過,劉慈欣先生也說了,走出宇宙需要膽量,需要代價,但如果不走出宇宙,我們會發現自己會淪為井底之蛙,而且文明也會自我封鎖。在他的作品《贍養上帝》中,有一段特別感人,上帝對人類說:飛出去,想盡一切辦法飛出去,因為只有飛出去才有進步,因為只有飛出去才會讓文明永遠保持年輕。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宇宙太大了,大的我們可能需要上百代上萬代人去探索,但我們的探索之路永遠不要停止,因為只有不斷的探索,我們才能夠進步。我們現在的每走一步,未來的後代們就會離宇宙更近一步,未來真的值得期待和努力。

15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歷史上的今天-李東英院士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