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嫦娥五號的一舉一動始終牽動著大家的心,因為這是時隔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從月球上獲取樣本,然後再帶回地球。那麼,嫦娥五號的現狀如何了呢?
目前,嫦娥五號的軌返組合體正帶著挖到的月壤進入月地轉移軌道,踏上了飛向地球之路。整個飛行時間持續大約四天半,預計在本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將會再入地球大氣層。
嫦娥五號帶回月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上升器進入月球軌道,到軌返組合體離開月球軌道,耗費了一週的時間。之後,嫦娥五號奔向地球又要耗費四五天的時間。
相比之下,當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耗時要短很多,以阿波羅17號為例,從登月艙上升級進入月球軌道,再到指令艙帶著三位宇航員再入地球大氣層,總耗時大約5天。那麼,為什麼阿波羅飛船的耗時要短很多呢?
嫦娥五號任務和阿波羅任務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無人的,後者是載人的。太空環境對人類而言十分危險,宇航員肯定是越早返回地球越好,所以阿波羅飛船會盡快飛回地球。
儘快返回的前提是飛船需要足夠強大的火箭,由此耗資將會巨大。當年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可謂是不計成本,整個計劃耗資高達1600億美元(摺合到現在)。
由於嫦娥五號是無人的,沒有那麼嬌貴,不必要著急返回地球。為了最大限度節約成本,充分考慮了月球和地球的幾何關係(比如地月距離在不斷變化,月球繞地球的軌道與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並不重合,有個5°的夾角),從發射時間到返回時間都已經預先設計好,這樣可以大幅減少嫦娥五號所需攜帶的燃料,代價就是任務所需的時間較長。
歐洲航天局(ESA)來幫忙儘管嫦娥五號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研製的,但任務期間還是有國際合作的,尤其是與歐空局。在嫦娥五號發射之初,歐空局就高調地宣佈,在兩個關鍵階段,為嫦娥五號的飛行提供幫助。
由於地球在不斷自轉,在嫦娥五號飛向月球途中,我國的測控站難免會有盲區。在這個時候,歐空局啟用他們的測控站,與嫦娥五號建立資料傳輸,從而準確知道嫦娥五號的飛行狀態。
這並非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嫦娥三號、四號以及奔向火星的天問一號也都用到了歐空局的測控站。雖然美國宇航局(NASA)也想幫忙測控,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被禁止了。
當嫦娥五號即將再入大氣層之前,歐空局還會用口徑15米的拋物面天線來捕捉嫦娥五號發出的訊號。該測控站的天線位於赤道附近,非常適合用於月球任務測控,而且該天線還採用了歐空局的最先進技術。
透過歐空局的測控資料,可以瞭解到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之前關鍵幾小時的軌道,這樣能夠知道確切再入時間,進而確定著陸地點。
歐空局這麼積極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希望從嫦娥五號帶回的寶貴月壤中,深入瞭解月球表面物質構成,這能為歐空局未來在月球上建造基地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