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按照以往的行星形成理論,科學家認為行星是由圍繞恆星的原行星盤形成的,在環繞恆星的這些行星盤中,行星的“種子”逐漸萌發,最終孕育出一顆行星,這也是科學家以往所知的行星形成的主要來源!但是,近日一項新的發現證明:科學家錯了!行星的“種子”不僅受到恆星的控制,也受到黑洞的控制!

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現實就是如此。這項新的研究表明,數以千計的無主行星可能圍繞著每一個黑洞執行,這些黑洞就是它們的“恆星”。而事實上科學家在大多數星系的核心中發現的超大品質黑洞周圍,已經觀測到數千顆行星形成並圍繞其執行。

舊理論被推翻

原始的理論是這樣的:當新的恆星形成時,它們周圍的氣體雲和塵埃會坍縮成圓盤,而行星起源於這些“原行星盤”,這些行星盤中的物質因為重力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品質,即行星。

然而,恆星並不是唯一被氣體和塵埃環繞的天體。這樣的圓盤也經常圍繞著品質是地球太陽品質數百萬到數十億倍的超大品質黑洞運動。這也是科學家開始研究是否有行星圍繞著這樣的黑洞形成的出發點。

來自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和田表示: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可能,許多超大品質黑洞相對來說比較安靜,比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它的品質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然而,這些超大品質黑洞貪婪地吞噬著它們的周邊物質,它們經常在自己周圍形成環狀的氣體和塵埃帶,這些環帶距離這些超大品質黑洞一般在0.3到30光年之間。而現在的觀測表明,即使沒有恆星的幫助,行星也可以形成。它們可以直接由超大品質黑洞周圍的塵埃顆粒形成!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科學家們漸漸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對較暗的活動星系核上,因為明亮的星系核能量非常大,很容易破壞行星的形成。緊接著科學家們開發了計算機模型來計算這些超大品質黑洞周圍塵埃環內熱量的分佈方式。

新理論的發展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類似冰行星或者岩石行星的存在可以在離活動星系核(黑洞)一定距離的地方形成。他們的計算機模型顯示,大量冰冷的塵埃顆粒會相互粘在一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這些行星的品質通常是地球的10倍左右,它們可能是岩石世界或類海王星的冰態巨行星。

並且科學家們估計,每一個活躍的星系核黑洞周圍可能有超過1萬顆行星,因為這些天體周圍的塵埃數量巨大。研究人員預計,行星的形成將發生在距超大品質黑洞10到30光年的地方。

然而,科學家表示在超大品質黑洞周圍探測任何這樣的行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黑洞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尋找系外行星的一種標準方法是凌日法,原理是這樣的:如果一顆行星從母恆星盤面的前方橫越時,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恆星的視覺亮度會略微下降一些,這顆恆星變暗的程度取決於行星相對於恆星的大小。但是很顯然,黑洞和恆星不同,黑洞是看不見的,因此這種方法是無效的。研究人員指出,目前只能依賴一些間接的技術來發現這些原行星盤的存在,期待人類有更多的發現。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還要多久才能找到外星生命的證據?科學家:比你想象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