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郭慕孫

“如果科研是一條長長的跑道,他的一生都奮力奔跑在這個跑道上,即使歷經風雨,也從未停歇。”12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舉辦的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這樣追憶郭慕孫院士的科學人生。

作為世界著名的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慕孫開拓了流態化學科,為我國流態化、顆粒學和過程工程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郭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為學為師為科研,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和知識財富,值得我們後輩永遠銘記和學習。”張鎖江強調。

從“流態化”到“過程工程”的原始創新

郭慕孫出生於1920年,在父母培養教育下,自幼就有很強的好奇心。1945年,他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突出的英文水平,如願以償獲得獎學金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工系留學。

在導師的指導下,郭慕孫努力攻克“顆粒流動”的問題。1948年,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工進展》上發表。這篇論文“破天荒”地定義並區分了流態化“散式”和“聚式”的不同型別,建立了顆粒與流體相互作用的流動引數統一關聯式,豐富了流態化的基礎理論,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經典之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1956年,郭慕孫回國,協助我國著名化工冶金學家葉渚沛先生籌建過程工程所前身——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冶所)。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流態化研究室,在2006年獲批成立“多相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他逐步發展完善流態化學科,陸續提出“廣義流態化”“無氣泡氣固接觸”等新理論,相關研究成果4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59年,他與時任化冶所研究員的楊紀珂一起編寫了《過程工程研究》。正是這本油印的內部資料,首次提出了以“過程工程”為概念的研究領域,並詳細闡釋了相關研究的內涵。

此次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郭慕孫提出“過程工程”概念,彰顯出他對學科前沿趨勢和國家過程工業發展科技需求的高瞻遠矚。“這為2001年研究所正式更名為‘過程工程研究所’、從‘化工冶金’向‘過程工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張鎖江表示。

從實驗室到工廠的報國情懷

“化工過程的開發首先要做到概念設計,要透過概念設計、實驗驗證來顛覆傳統模式。”張鎖江至今仍然記得20年前第一次與郭慕孫見面時,郭慕孫對他的指導。

上世紀60年代,為了讓實驗室成果儘快應用於工業生產,郭慕孫奔波於全國各地的廠礦企業,一邊進行實驗、一邊研究設計、一邊指導工業應用,對我國低品位與複雜礦的資源綜合利用做了大量調查工作。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遼寧鞍山、貴州萬山、內蒙古包頭……他不知疲倦辛勤工作的汗水和足跡遍佈全國,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在與會專家看來,郭慕孫能夠同時精於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正是源於他堅定的科技報國夢想。

郭慕孫曾說:“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發達的途徑中,只有用自己的科學技術,針對自己的資源和國情,才能達到技術上獨立的目標。”

和郭慕孫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們都體會到,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

永不停息 追求卓越

郭慕孫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2000年,已80歲高齡的郭慕孫壯志滿懷,開始籌劃主編《流態化手冊》,親自編寫詳細寫作提綱,組織國內外64位學者參與撰寫。歷經8年不懈努力,這部共計316萬字的著作終於完成,在流態化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同時,郭慕孫卸任過程工程所所長後,在培訓年輕的博士、碩士生進行英語論文寫作上投入大量精力。1997年起,過程工程所舉辦了8期英語寫作講習班,每期都由郭慕孫義務講課8至11次,這成為研究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一個重要視窗。

2012年12月20日,92歲的郭慕孫逝世,結束了他奮力奔跑的科學人生。李靜海回憶:“在他去世前兩天,我去看望他時,他還在追蹤新事物,還在思考太陽能如何能用於化工過程的加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23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研究發現:原始人以冬眠方式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