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鋰枝晶是鋰金屬電池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鋰鎂二元合金由於在迴圈過程中不會形成枝晶等特點而受到關注。但是,鋰金屬及其合金在高溫下的操作極具挑戰性,具有極端的反應活性。因此,鋰基材料被認為是在高溫下進行原位SEM-EBSD研究最具挑戰性的體系之一。為了解合金鈍化層的效能,本文藉助原位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在高溫(高達325℃)下的演化進行了首次直接觀察,發現鋰基材料的原位熱處理,是提高電池效能的關鍵方法。
鋰鎂二元合金常用作固體電池的負極材料,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效能,且在迴圈過程中不會形成枝晶。製造過程中鋰金屬的熱處理,改善了鋰金屬電極與固體電解質之間的介面接觸,從而實現了效能提高的全固態電池。近日,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Karim Zaghib等研究者,為了解合金鈍化層的效能,藉助原位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在高溫(高達325℃)下的演化進行了首次直接觀察(the first direct observation)。相關論文以題為“On high-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passivation layer in Li–10 wt % Mg alloy via in situ SEM-EBSD”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50/eabd5708
材料科學與工程 影片號
鋰金屬是鋰金屬電池最具吸引力的正極(負極)材料之一,因為其超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g−1)和最低的負電化學電位(相對於標準氫電極−3.040 V)。然而,一些與鋰金屬負極相關的挑戰,阻礙了其商業應用,包括鋰枝晶的形成和潛在的安全隱患。鋰枝晶可能導致電池內部短路,從而導致熱失控。為了開發替代負極材料,來克服下一代鋰金屬電池的這個潛在問題,目前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例如,結構穩定性和熱穩定性提高的鋰合金負極材料,是極有希望取代純鋰金屬負極材料。
在眾多可用的鋰合金體系中,鋰鎂二元合金由於其多種效能而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候選材料,包括在較寬的成分範圍內的相穩定性(基於Li-Mg相圖,柱狀體中心立方(BCC)相可達到30%原子Li),更高的熔點可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改善了電解質的潤溼性。與純鋰負極相比,鋰鎂合金具有更好的鋰離子剝離鍍和緻密的間相層和更高的電流密度。此外,由於堅固的鈍化層保護負極不受電解液過度副作用的影響,富鋰鎂配方增加了表面穩定性。製造過程中Li金屬的熱處理改善了負極與固態電解質之間的物理接觸,從而產生更高的電池效能。因此,在高溫下對鈍化層進行表徵,對於提高全固態電池的迴圈壽命至關重要,因為全固態電池的迴圈壽命依賴於固態電解質介面層。
然而,目前的文獻調查顯示,缺乏關於鋰合金物理冶金方面的詳細資訊,包括晶粒形貌、晶體取向分佈和高溫下的表面化學。這是因為鋰金屬及其合金在高溫下的操作極具挑戰性,因為它們在含有O2、N2、CO2、水和空氣的環境中具有極端的反應活性,即使在微量的環境中也是如此。除非在氬氣等稀有氣體下工作,否則在製造工藝(如鋁箔片的擠壓和層壓)後,不可能立即形成新的鋰表面鈍化層。此外,由於樣品表面會自發形成各種Li氧化物(Li2O、Li2O2、Li2CO3、LiOH),使得樣品的製備和處理十分繁瑣。因此,鋰基材料被認為是,在高溫下進行原位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研究的最具挑戰性的系統之一。
在此,研究者藉助原位電子顯微術,首次在原位加熱過程觀察了富鋰Li-Mg合金熔點以上鈍化層的形貌和化學變化。研究發現,表面鈍化層的形貌在合金熔點以上並沒有變化,而表面以下的大部分材料在預期熔點熔化,這是由原位電子背散射衍射證實的。成像結果顯示,表面鈍化層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保持固體狀態,而表面下的材料在表面晶粒邊界處熔化並凝固。EDS結果表明,凝固的合金是最新的,且其中O-、C-和其他汙染物已被耗盡,其餘的鈍化層中含有雜質。EBSD晶體取向圖顯示了熔融後表面新晶粒的形成,這些晶粒有了新的晶體取向。根據上述觀察,在合金熔點以上經過熱處理的Li-Mg合金表面殘留的鈍化層,除了晶界區凝固的純Li-Mg材料外,還包括後來的原始鈍化層。因此,鋰基材料的原位熱處理,是提高電池效能的關鍵方法。
圖1 一個鋰鎂負極和純鋰負極,兩個全固體電池在80℃時的迴圈結果。
圖2 原位加熱試驗後的組織研究結果。
圖3 對Li–10wt% Mg合金進行了加熱實驗。
圖4 Li–10 wt% Mg樣品的原位EBSD定位結果。
綜上所述,在原位熱處理和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中直接觀察,可以為了解鈍化層的結構效能、及其與具有擇優晶體取向新型鋰合金的取向關係提供有用技術。(文: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