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科學和技術進步取得了巨大飛躍,但人體,尤其是大腦仍然是一個未被充分研究的話題。我們都非常清楚地知道,人腦儲存了大量資訊,但同時僅使用其最小能力。人們普遍接受的是,人類的大腦儲存著有關前世的資訊,雖然每秒產生數千個想法,即使在夢中也不會停止工作。
更多的時候,現代人的大腦不是盟友,反而成了敵人。能否改變這種狀況?腦神經可塑性和冥想有什麼關係?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熟知的做法,能不能幫助現代的大都市居民?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是什麼?
大腦的神經細胞,以及負責資訊傳遞的神經元鏈,都具有再生的特性。這解釋了嚴重中風或腦損傷後的人恢復正常生活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得益於大腦與環境的互動:神經心理學家塞萊斯特-坎貝爾將這種互動過程稱為神經可塑性。從科學的角度講,大腦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中的神經元鏈對傳入資訊的反應能力,從而改變人的行為。
注意:目前研發的神經形態晶片就是基於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研發的晶片。
簡單來說,神經可塑性就是我們大腦的適應能力。
在生活中,人的大腦會適應正在發生的事情,細胞會根據人的需要和經驗進行重組。與計算機相提並論,可以說人的大腦和計算機處理器一樣,需要不斷地更新。然而,我們的大腦需要的不是新的程式,而是不斷的訓練,這將加速建立新的神經元連線的過程,從而使人類的能力得到更積極的發展。就像其他練習一樣,腦力訓練也要持之以恆。
說明:意識是大腦和神性的模式,分成無意識、潛意識、意識,而潛意識和意識都是基於神經可塑性產生的。
對腦神經可塑性的研究相對來說是最近才開始的。然而,科學家們現在已經明確表示,神經可塑性不僅對化學家有科學意義,而且對心理學家也有科學意義,因為它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隱藏在我們大腦中的能力實際上是無限的。這意味著,神經可塑性不僅能夠改變人類的行為,而且能夠在不久的將來改變學習方法。
每時每刻都在訓練大腦
由此可見,既然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那麼人就能夠有意識地影響這一過程。大腦和人體的肌肉一樣,都需要不斷的訓練,否則就會應付不來。而如果說身體的主要敵人是久坐不動,那麼大腦的主要敵人就是例行公事。如果人類的生活更好 "土撥鼠日",神經連線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它們會開始沉睡,身體會在沒有大腦參與的情況下自動駕駛工作。
人類大腦可塑性強的主要指標是不斷重新思考實施普通任務的方法。
下面是《土撥鼠日》中的一個例子:每天你用同樣的路線從A點到B點,而不考慮你的路線是否是最優的。你每天會花3個小時在自動駕駛的路上。一個神經彈性較高的人,會考慮多個方案,選擇最優方案。
這就是科學家對許多成功人士天才的解釋。例如,畫家畢加索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努力學習自己不會的東西,達芬奇支援他的好奇心。而這只是開發大腦神經可塑性的一小部分練習。重要的是要記住,你使用的運動越多,你的大腦的可塑性就越強。我們建議看看其他關於如何增加大腦可塑性的選擇。
瑜伽與腦神經可塑性
瑜伽和腦神經可塑效能有什麼共同點?當我們在墊子上做一些體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非常陌生的位置,有時甚至是不舒服的位置。但就是這樣,透過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的交替,我們的身體得到了必要的靈活性、延展性。大腦以及身體發現自己處於一個不尋常的位置,開始尋找擺脫困境的方法。這就是導致大腦皮層可塑性增加的原因。
重要的是要記住,神經連線在七天的訓練後變得最穩定。無論人的年齡大小,這個時期都是最佳的,不過老年人的感知速度較慢。每天訓練大腦的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開發大腦神經可塑性的運動選擇相當廣泛。最簡單的練習就是改變你的主要路線:只要在回家的路上走過一個公園,就已經讓你的大腦工作方式不同了。
學習外語可以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此外,即使在上班的路上也可以訓練大腦的神經可塑性。現代人早已不重視廣告牌了,徒有其表。作為廣告牌上的規則,描繪了一些情況的結果,例如,違反停車規則者將被罰款。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出現這種情況呢?他為什麼要破壞規則?這種幻想、創造背景故事,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一項很好的腦力訓練。
另一種有效的方法也類似於瑜伽練習。研究人員勞倫斯-卡茨建議將熟悉的事物顛倒過來。是的,倒立的體式,你的日曆。我們的大腦不會去關注自己習慣的事物,但是一旦一個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發生變化,我們的大腦就會進行抽象思維,啟用思維過程。這樣的改變打破了思維模式,加強了神經連線。
不應忘記直接定期練習體式。在墊子上的練習涉及到大腦的各個部分,使大量的神經元進入興奮狀態,這與呼吸技術(氣功)一樣,增加了大腦的可塑性。例如,Kapalabhati技術(瑜伽呼吸技術)已被稱為清潔額葉皮層。
冥想和神經可塑性
與瑜伽密不可分的一種練習方式是冥想。冥想修行帶給人的,首先是心理平衡。商業界早已領略到冥想的作用:大公司的高管們在繁忙的日程中分配了一個與自己獨處的視窗。但科學家最近證明,除了心態平和,冥想對大腦皮層的可塑性也有直接影響。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理查德-戴維森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的冥想練習從5000小時到10000小時不等。測試組的腦部研究和心電圖結果顯示,與生活中不使用這種做法的人相比,冥想者的大腦伽馬波活動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負責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大腦區域觀察到伽馬活動增加。正是大腦的這些部分負責一個人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和更有效的學習。
同樣的研究表明,經常練習冥想的人的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更快,幾乎不會對分心的聲音做出反應。最引人注目的是,冥想的效果在練習後依然存在。
上面我們寫到,人的大腦即使在一夜的休息中也會工作,科學家們已經能夠證明,大腦枕部的伽馬波活動在睡眠中持續存在,這說明冥想改變了大腦活動的結構,時間很長。
佛教高僧、《佛陀與神經生理學》的作者明覺仁波切說:
"如果你不改變自己原來的狀態,那麼即使你暫時獲得了幸福,也會回到起點,回到不幸福的狀態。"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讓我們從不快樂到快樂。冥想修行可以讓我們找到一種幸福的狀態,讓我們的心態變得靈活。透過保持自己內心的這種狀態,我們將徹底重建大腦的運作,使其以積極的方式進行思考。
處於劣勢的可塑性
談到了大腦神經可塑性的發展,我們想問,但是神經可塑性會不會有危害呢?而大腦的可塑性又會引起哪些問題呢?
我們已經看到,大腦的可塑性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受到我們思想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神經可塑性不能稱為我們大腦的強項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最具破壞性的因素是廣告,更準確地說,是廣告的重複。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教化,而這,又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把它調到絕對奇怪的,有時甚至是惡性的習慣和負面情緒上。
我們接受的資訊會改變我們大腦的結構,這一點值得我們記住。而大腦的結構又會影響心理生理、情緒和信念。
這就告訴我們,首先,我們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還要關注自己所接受的資訊。這個事實不難看出。最近的研究表明,拒絕觀看脫口秀和新聞廣播的人變得更加平靜。這類人的潛意識不會儲存負面資訊,因此不會產生錯誤的感覺和負面情緒。一個人只要停止把可能的全球大災難投射到他的身上就可以了。
回到瑜伽的主題,我們應該回顧一下《薄伽梵歌》中直接用於冥想的一章。因此,薄伽梵在指導阿茹娜時說:"讓一個人藉助心靈提升自己,而不是降低自己。心靈是靈魂的朋友,心靈是靈魂的敵人。對於一個征服了心靈的人來說,心靈是最好的朋友,但對於一個沒有徵服心靈的人來說,心靈依然是敵人。"
這些話,以最好的方式,強調了現代科學家對我們思想的靈活性和流動性的看法。不僅僅是練習瑜伽和冥想的人,任何人的任務都是控制自己的心靈。要訓練和發展它,但要記住,它只是你駕駛的戰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