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品質的原子核內部結合力不同。當代物理學指出: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不同品質數的原子核穩定性是不同的。原子核在條件合適的時候可以吸收一個或幾個中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裂變"分裂成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新原子核並放出若干個中子。總有特定品質數的原子核比其它品質數的原子核穩定得多,我們稱之為原子核"品質幻數"。原子核"品質幻數"並不是連續分佈的,而是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島"。"品質幻數"的存在充分說明原子核是有特定內部結構的,處於"品質幻數"的原子核比其它品質的原子核內部結合力大很多,因而也穩定得多。原子核發生"裂變"放出中子的過程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原子核"聚變"過程也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這個過程是極易被我們觀測到的。
(二)電子內部結構與"品質幻數"。我們認為:電子的本質屬性是粒子性;電子也具有特定的內部結構,既可以吸收光子也可以放出光子:電子離原子核越近品質越小、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緊密、"飢餓程度"越高吸收光子的能力也越強;電子離核越遠品質越大、內部各部分結合的越鬆散、"飢餓程度"越低吸收光子的能力也越弱。與原子核"品質幻數"類似,電子也有若干個內部結合力極大的"品質幻數",處於"品質幻數"的電子內部結合力是很大的、吸收光子的能力也遠遠大於其他品質的電子,每一個"品質幻數"往往對應於電子在原子中的一條穩定軌道。同時應該看到,電子並不能無限吸收光子增大品質,電子存在"臨界品質",大於"臨界品質"的電子通常都是極不穩定的、將在極短時間內"裂變"放出光子重新形成能夠穩定存在的電子。
如果用橫座標表示電子的品質,縱座標表示電子內部結合力,則我們可以畫出電子品質--結合力草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電子的品質並非一成不變的:電子品質越小其體積也越小、內部各部分結合的就越緊密、結合光子的能力越強,在外力作用下越不容易發生裂變;電子品質越大則其體積也越大、內部各部分結合的就越鬆散、結合光子的能力越弱,在外力擾動作用下越容易發生裂變並放出光子。
電子能夠吸收光子有沒有實驗證明呢?原子的暗線光譜可以證明特定能量的光子會被電子吸收,暗線光譜實驗是用一束能量連續變化的光照射在氣態原子上,當光線經過原子後會在連續變化的光譜上形成幾條特定頻率的暗線,這些暗線表明有特定能量的光子被電子吸收了。有人指出,光子會不會被原子核吸收了呢?這一點是可以否定的,因為原子核的內部結合能是極大的,通常情況下可見光、紫外線光子都不會被原子核吸收,這種情況下光子只可能被原子中的電子吸收了。光電效應實驗就直接證明了這一點,能量足夠大的可見光、紫外線光子能量將原子中的電子電離(也就是將電子打出原子形成遊離態的自由電子)。綜上所述,原子的暗線光譜和光電效應實驗直接證明了電子可以吸收光子。
電子能夠"裂變"放出光子有沒有實驗證明呢?原子的明線光譜可以證明電子能夠"裂變"放出光子,明線光譜實驗是指原子中的電子從激發態回到離核較近的軌道時"裂變"放出光子的現象,光子從原子中發出只可能是由原子中的電子發出或者是原子核放出,而原子核的結合能極大,原子核裂變放出的都是ϒ射線這類高能電子,所以光子不可能是原子核裂變放出的只能是電子"裂變"放出光子的。弗蘭克赫茲實驗也證明了電子可以損失能量,該實驗裝置主要是一隻充氣三極體,電子從加熱的鉑絲髮射,鉑絲外有一同軸圓柱形柵極,電壓加於其間,形成加速電場。電子穿過柵極被外面的圓柱形板極接受,板極電流用電流計測量。當電子管中充以汞蒸氣時,實驗發現每隔4.9伏電勢差,板極電流都要突降一次。弗蘭克赫茲實驗測定表明,電子與汞原子碰撞時,電子損失的能量嚴格地保持在4.9電子伏,即汞原子只接收4.9電子伏的能量。如在管子裡充以氦氣,也會發生類似情況,但其臨界電勢差約為21伏。在弗蘭克赫茲實驗中,從加熱的鉑絲髮射的電子可以認為是自由電子,我們知道自由電子的品質大於處於原子核束縛狀態的電子品質,同時自由電子內部結合的較為鬆散,在適當的時候會"裂變"放出光子,當自由電子與汞蒸氣碰撞時,處於原子核束縛狀態的電子由於內部結合力大、"飢餓程度"高,因而會從自由電子內部"掠奪"一部分品質,而自由電子被"掠奪"一部分品質後能量必然減小,這與實驗結果完全一致。
原子核"裂變"或者"聚變"放出的能量是極其巨大的,很容易被我們觀測到,電子"裂變"放出光子放出的能量比原子核"裂變"放出的能量小若干個數量級,但依然能夠被我們觀測到,而電子"裂變"放出光子一個重要的產物就是形成熱現象,這裡我們看到熱現象不僅僅是分子(原子)的無規則運動的結果,熱現象的產生還有其物質基礎,至少放出了光子,這與當代物理學認為熱現象是大量分子作無規則運動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熱現象不僅僅是物質的運動還有其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就是儲存於原子系統中的光子,更確切的說法是儲存於原子系統電子中的光子,當原子受到擠壓時核外電子就會"裂變"放出光子從而使物體溫度升高,物體溫度的高低並不是取決於分子平均運動速度的大小,對於氣體來講溫度升高物質分子平均運動速度也加快,但反過來分子平均運動速度越大並不代表物質溫度也越高,溫度和分子的平均運動速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以後我們將單獨寫一章以戳破"熱現象是大量分子作無規則運動的結果"這個慌言。
(三)不同頻率(能量)光子內部結合力不同。根據不同品質電子內部結合力不同、電子品質增大時內部結合力減小這個總體趨勢(不包括電子"品質幻數"特例),我們推測不同頻率(能量)光子內部結合力也不相同,光子頻率(能量)越大內部結合力越小。同時我們認為光子也存在"極限品質"(或者極限頻率),大於"極限品質"的光子都是不穩定的,將在極短時間內裂變放出光子並重新生成能夠穩定存在的光子。有人指出,以上都是我們的猜測並沒有實驗證明,從物質結構的角度來講,任何一種粒子都不會無限增大品質,試問有人見過拳頭大的光子嗎?這裡我們得出一個推論:品質極大的光子在外界擾動作用下會分裂成兩個光子,並且光子品質越大越容易觀測到這種現象。
有沒有實驗證明光子品質越大內部結合力越小這個結論呢?1923年康普頓發現X射線被較輕物質(石墨、石蠟等)散射時,散射譜線中除了有波長與原波長相同的成分外,還有波長較長的成分。康普頓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長與電子的康普頓波長相近時(光子能量足夠大時)散射才顯著,當入射光是可見光或紫外光康普頓效應並不明顯,這就是選用X射線觀察康普頓效應的原因而。對於康普頓效應,通常認為散射光波長改變是X射線(光子)和電子碰撞的結果,碰撞過程同時滿足動量守恆和能量守恆;若X射線(光子)和內層電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傳給電子,散射光的能量減少,於是散射光的波長變大。在X射線(光子)和內層電子的碰撞過程中,碰撞前內層電子處於原子核束縛作用下因而品質較小、內部結合力較大,也就是碰撞前內層電子"飢餓程度"較大,所以它可以吸收X射線(光子),而內層電子在吸收了X射線(光子)後同時也吸收了光子的衝量作用,在這個作用下內層電子擺脫了原子核靜電引力的束縛成為超過"臨界品質"的自由電子,此時新形成的電子品質大於電子的"臨界品質"。我們知道大於"臨界品質"的超大電子是極不穩定的,這個新電子品質超過"臨界品質"極不穩定,所以其會在極短時間內"裂變"放出多餘能量(光子)並重新生成一個能夠穩定存在的電子,由於內層電子吸收了X射線(光子)的一部分能量,所以其放出的光子能量小於原先X射線(光子)的能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認為X射線(光子)在和內層電子作用後被內層電子吸收了一部分能量。康普頓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超"臨界品質"的電子通常都是極不穩定的,會在極短時間內"裂變"重新生成一個能夠穩定存在的電子並放出光子。
在康普頓散射實驗中我們發現,只有入射光的波長與電子的康普頓波長相近時散射才顯著(也就是光子能量足夠大時才明顯),當入射光是可見光或紫外光康普頓效應並不明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光子能量越小(品質越小)越不容易被電子"掠奪"一部分能量(品質),說明電子能量(品質)越小其內部結合力越大、內部各部分結合得越緊密;反之,光子能量越大(品質越大)越容易被電子"掠奪"一部分能量(品質),說明電子能量(品質)越大其內部結合力越小、內部各部分結合得越鬆散,這就是能量(品質)越大的光子康普頓效應越明顯的根本原因。
在這一篇討論中,我們著重類比討論了不同品質的原子核內部結合力不同、不同品質的電子內部結合力不同以及不同品質的光子內部結合力不同,很多人認為這些討論都是猜測,沒有實驗證明也沒有什麼意義。從我們的推論中可以知道,品質越小(頻率越小)的光子內部結合力越強、因而吸收引力子的能量越強、經過同樣的縫後偏移距離越大,品質越大(頻率越大)的光子內部結合力越弱、因而吸收引力子的能量越弱、經過同樣的縫後偏移距離越小,這一點不僅和實驗完全相符,更為重要的是揭示了相同頻率(品質)的光子經過雙縫或單縫後到達不同位置是由光子頻率(品質)不同引起的,波動條紋本質上反映了粒子的內部結構及粒子品質的變化:不偏轉的粒子受力小、受力越大的粒子偏轉角度也越大,粒子到達某個位置是由受力(物質作用)決定的而不是由機率決定的、上帝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