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醞釀4年、建設4年、執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

“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里,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里,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基線越長,探測器越難建造,因此建造江門探測器面臨著巨大挑戰,它必須比以往的探測器都大得多,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進步來支援,比如世界最大的丙烯酸水池、世界上最好的液體閃爍體、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子探測器。”

王貽芳在論壇峰會上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 圖|WLF獨家

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2年建成並開始執行取數。它將在廣東江門市建造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距陽江和台山反應堆群約53公里,位於地下700米,能量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3%。它利用陽江和台山兩個核電站群產生的中微子,在不遠的將來,將揭開當前國際中微子研究的核心問題: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在過去幾十年,高能物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技術奠定了同步輻射裝置的基礎。”王貽芳以“上海光源”為例,這一國內的代表性科技基礎設施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研究領域,在疫情期間曾“照亮”新冠病毒的關鍵蛋白結構。“沒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搞了30年,不可能有上海光源,也不可能有北京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可以想象,如果讓別人去建對撞機,我們自己只建光源,那麼這些拓展人類對自然認知範圍的技術就要永遠採用別人的技術,自然就會落後。不只是落後三年、五年,而是三十年也不能世界領先。”王貽芳所強調的,是中國之於基礎科學上的國際引領力以及基礎突破對科學發展的關鍵作用。而在他看來,當前中國投入基礎科學大型裝置的專案規模尚處於十億量級,相較於十年前歐美的百億量級投入,中國的“升級”是“早晚要有的事情”。

王貽芳在峰會上也表示,儘管這些大科學裝置造價昂貴,但也並非貴得驚人。如果從這些大型機器成本佔GDP的比重來看,或許能夠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投入佔比與今日相比,仍然要高出看起來造價不菲的當下。王貽芳說:“所以我真的相信,未來就在那裡,而我們應該去追求這樣的未來,我們應該繼續向前。”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為什麼生物需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