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挾著可能端掉小攤小販、大爺大媽生存飯碗的輿論,社群團購最近成為了人們的眼中釘。
1、
社群團購究竟怎麼玩?
那麼,社群團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最近趕了回時髦(貪小便宜),從某社群團購平臺買了點菜,特別體驗一番。這些平臺已經覆蓋自己家樓下便利店,擴張速度驚人。前一天線上下單,第二天下班路上直接取了上樓,很是方便。
藉著取菜時機和小店老闆搭訕了兩句。
我:訂單多不多?
老闆:很多,現在是拼多多和美團,阿里、京東、滴滴也要來。
我:那賣了錢怎麼分?
老闆:我們幫他們賣貨,肯定要有佣金的。
我:不錯呀,你們這是趕上風口了。
老闆一臉不屑,甩了一句:還不如自己賣!
可能還有沒用過社群團購的朋友,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社群團購。雖然叫團購,但消費者購物體驗就是直接從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網上下單,第二天到就近的便利店自提,實現蔬菜電商次日達的同時,降低了電商賣菜的損耗和物流成本。
我自提的這家店面積不大,標準的社群式小超市,平時也賣一些蔬菜和水果,蔬菜銷量不差,做飯時間到店總能遇到其他顧客在選購菜品。
隨著社群團購風口到來,各大電商平臺找上門來,要將小店設為自提點。店主也沒什麼可選餘地,接受後能增加點佣金收入,但自己門店的蔬菜、水果銷量一定受到影響;不接受則更慘,平臺會選擇其它小店合作,自己銷量受影響不說,佣金也沒了。比如小區內其他幾家沒接入社群團購的小店,必然大受衝擊。
可以簡單的算筆賬,自提點的佣金大都在10%左右,每天銷售額到1000元就可以獲得100元的佣金,月佣金可達3000元。小店自己賣菜很難達到這麼高的銷售額,但利潤更高。衡量利弊的話,還是要看具體銷售額,目前看小店自提點業務銷售額達不到1000元,但未來更多平臺接入後,也許有這個潛力。
2、
社群團購打的什麼算盤?
電商巨頭們,盯著小區居民的菜籃子已經不是一兩天。前幾年,生鮮到家爆發了一輪,但最終倒的倒、停的停,已基本停止擴張。今年巨頭們齊刷刷將目光鎖定在這一新模式“社群團購”上。
巨頭們為何緊盯著賣菜不放?根源在於零售領域,容易賺錢的領域都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就剩下“賣菜”這根難啃的骨頭一直沒有拿下。而“賣菜”領域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基數,且活躍度高。這些屬性放在實體零售領域,沒什麼特殊意義。但放在網際網路公司的財報裡,那就是著實誘人的使用者增長和活躍度提升,會直接推升公司估值,賠錢幹也值!
社群團購跑在最前方的兩位選手:美團和拼多多。一個不怎麼掙錢,一個長期虧錢,股價卻一路飛漲,靠的就是對市場的佔有、對使用者的佔有。
風口歸風口,最近幾年一陣風就沒了的風口行業實在太多。社群團購這一模式能否行得通依然有待市場檢驗。
目前來看,社群團購有兩大優勢:一個是線上下單,一個是價格便宜。線上下單等於降低了買菜的門檻,開發了購買力更強的年輕使用者群體。此前,網際網路公司對於線上買菜市場已經多有嘗試,但始終沒能解決不了一個根本問題——價格。
社群團購這種模式終於解決了這一問題,線上買菜反而更便宜。這是從沒實現過的,其引起的市場反響也是空前的。多家網際網路零售巨頭大規模介入,把自提點佈局到了每一個居民社群。
社群團購賣菜為什麼會這麼便宜?一方面透過收購生產流通環節和產地直採,外加社群次日達的形式,降低了商品流通環節,也就減少了成本;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即不計成本的瘋狂補貼。據瞭解,社群團購一個新增使用者的成本僅幾元錢,而傳統電商單個使用者成本已經幾百元,反應在財報中這都是無差別的新增使用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巨頭們肯這麼不計成本的砸錢。
關鍵是錢不可能永遠砸下去,使用者越來越多後,使用者獲取成本會隨之上升,補貼成本更會大幅上漲,最終補不動了之後,社群團購還有沒有優勢?這期間大量的小商小販、實體門店沒了飯吃,這樣的結果是否合理?引起了很大的質疑。
3、
社群團購會不會形成壟斷?
有一種擔心,巨頭們在社群團購領域瘋狂補貼,小商小販們根本無法與其競爭,會紛紛倒下。最後,巨頭壟斷社群團購市場之後,繼而漲價收割消費者和上游供應鏈的韭菜。
這種擔心前一半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巨頭們所掌握的資本,可以輕而易舉的顛覆整個實體蔬菜銷售鏈路,這關係到千萬人的生計。資料顯示,僅一個阿里巴巴2020財年的GMV就突破7萬億,而全國農業總產值2018年也只有6萬多億,更何況賣菜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例,會遠低於這個數字。
有網友在微博抱怨稱:社群團購對他的一個親戚影響很大,以前的時候每天能賣兩千多塊錢的蔬菜,自從社群團購火了以後,營業額直線下降,現在每天也就賣七八百塊錢。
但後一半,社群團購能否形成壟斷?也未必。賣菜這一行,不像計程車、共享單車等有較高的從業門檻,隨便一個個人進點貨,擺個攤位就可以賣。一旦社群團購價格優勢不再,小商小販會自然而然的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況且社群團購也有多方力量在做,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可即便不構成壟斷,社群團購其在資本支撐下的“傾銷”式擴張,也同樣值得警惕。
必須承認,小商小販等傳統的賣菜模式,本身一直在面臨著網際網路的考驗,買菜上網是大勢所趨,只不過需要找對方向。小商小販之所以經久不衰,無外乎兩大優勢,價格便宜和菜品新鮮。任何新形勢的網際網路賣菜,必須在模式上比小商小販更具競爭力,方有理由將前者取而代之,而不是靠無限制資本補貼下的“傾銷”形成的不良競爭。
更可怕的是,社群團購如果只是想透過補貼,快速的收割一輪使用者,對於賣菜這個行業,並無太長遠的志向。那最終導致的可能是雙輸的結局,社群團購最終沒有讓整個產業鏈最終獲益,反而幹倒一大片從業者,自己也沒賺到錢,最後像共享單車那樣慘淡收場。這將是最壞的結局,必須避免這一結局發生。
4、
鼓勵競爭但要有序競爭
目前,政策上已經看到一些苗頭,對網際網路巨頭透過資本補貼優勢的肆意擴張,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人民日報直指網際網路巨頭“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的發聲,反響熱烈。開啟美團APP,一些1分錢的蔬菜定價,已經默默被調成了1元錢。
但總的來看,競爭還是被鼓勵的,關鍵是不是公平競爭。公平競爭對於社群團購來講,就應該靠模式優勢,而不是一味的價格補貼。
平心而論,社群團購的線上下單,降低了消費者下單門檻;團購以及今日定明日取運營模式降低了零售成本;對供應鏈的大力度投入,則可以降低採購成本。
憑藉這幾大優勢,社群團購未必不可以一戰,未來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感受到,小區接入社群團購後,消費者的購物總額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尤其對購買力更強的年輕消費者,很有吸引力。其實是有一個刺激消費的作用,這都是社群團購的正面意義。
當然,只要是要社群團購快速擴張,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小商小販、超市生鮮的生意。但只要是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發生的,那也無可厚非,不可能為了小商小販的利益,零售行業就不發展了。
真正的公平,就是讓有競爭優勢的模式能從市場中獲益並脫穎而出,而不是讓沒有競爭能力的模式在市場苟延殘喘。
而整個零售鏈路,不僅要考慮小商小販的利益,還要考慮到農戶的利益,考慮到消費者的利益。
最理想的結局是,小商小販和社群團購,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鬥智鬥勇,看誰賣的多。最終,小商小販和社群團購共同進步,農戶的銷量提升,農產品能賣個更好的價格,而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農產品,全國總體農產品的銷售額創下新高。我相信這也會是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