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一家醫院的骨科醫生正在為患者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圖源視覺中國
摘要:今年11月5日,首次國家組織集中帶量採購高值醫用耗材,集採中選的冠脈支架平均價格從1.3萬元降到了700元左右,降幅達到93%,瀑布差價引發了公眾廣泛探討。
半個多月後,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也進入籌劃中。11月20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相關通知,所涉品類包括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繼冠脈支架遭到斷崖式降價後,骨科耗材的最終成交價格令人猜測。
在這次通知之前,骨科高值耗材在各省集採中已經多次降價。今年7月起,多省陸續開展了骨科關節類、脊柱類、創傷類產品的集採試點。安徽省在2019年率先推行骨科類耗材帶量採購,據報道,按2019年度全省骨科關節類和起搏器類產品網上採購額測算,降價後,骨科產品年節約資金5.88億元。降價後,醫保資金節約了,病人看病變得更便宜了。
政策的目的是“薄利多銷”,坐在談判桌前的廠家,卻倍感寒意。
編輯| 毛翊君
以下是安徽省某廠家的學術銷售代表自述:
廠家間的廝殺我所在的廠家,做骨科內植入耗材已經超過20年,在國內知名度和影響力都比較大,是一個科工貿一體化的企業。
記得這次帶量採購競標那天,我和招標部、產品線的總經理一起去。會場是准入制,每家最多能進三個人。標書裝在密封的袋子裡,現場提交。第一輪自報降幅,第二輪跟專家談判議價。
只有市場佔有率進入前70%的企業,才有資格進入代量採購招標。這樣一來,小品牌淘汰了,還有些新品牌質量很好,只是因為研發和測試,進入市場比較晚,份額不夠,也沒有機會。
安徽是全國最早骨科耗材帶量採購的省份,從2019年開始,完成了兩個批次的耗材代量採購,第一批次是脊柱,第二批次是今年12月1日已完成的關節植入。
骨科內植入耗材有三類,包括人工關節、人工脊柱內植入,還有創傷類植入,傳統意義上的鋼板。按照之前安徽集中採購的官網價格,脊柱的降價率在50%以上,關節的降價率在80%以上,降價後進口的髖關節7000元左右。國產的大概在3000到4000元之間。
人工髖關節置換模型3D插圖。圖源東方IC
競標的時候,醫保專家、臨床專家和我們都有自己心理價位,如果雙方一致,就可以,不然就出局。那天,我們從早上8點持續到晚上10點。
標書裡的降價率,是廠家自己盲報的。廠家就比較矛盾,一方面要分析競爭對手可能會降多少,另一方面要核算自己的利潤率,是不是降太多就沒有利潤空間了。只能靠成本核算部門,分析每個廠家的利潤成本,算出大概能讓出的利潤空間。
現場開標,按照降價率從高到低,後兩名淘汰。等於說,醫保局把戰場讓給了每個廠家自己互相廝殺,等待的過程很刺激,心裡很忐忑,因為醫保局沒有給出一個降價準線,所有的寶都押在別的廠家身上。
某個廠家報出了50%的降價率,全場發出驚呼。大家都擔心,某個廠家殺出超低價,自己直接出局。大家手邊都有電腦和計算器測算每家降價的絕對值,這樣和專家談判時,對再降價的幅度有一個心理準備。
最後大部分企業都降了80%。現在形成了這個降價幅度,已經把經銷商的利潤壓縮為零。
安徽實行兩票制,耗材從出廠到經銷商手裡是第一票,價格一萬塊,從經銷商到醫院是第二票,價格兩萬五。現在制定的新價,已經跌破一萬,甚至到了六七千。原本經銷商有1.5倍,甚至2倍的利潤空間,現在需要我們給他讓利,才能勉強生存。
去年脊柱帶量採購時,一些主流品牌主動放棄了入選,包括這個行業最大的巨頭美國強生。但是今年國家帶量採購各種政策釋出執行,很多企業認清了全國範圍內這種形勢是無可避免的,這種情況下首要先進入門檻,否則就不是價格問題,是整個市場都丟失了。所以今年關節帶量採購,幾乎主流品牌都入選了,不是特別低於成本價都會接受。
第一批次脊柱的我們沒有參與,但是這次關節的我們是參與了。經過這一年,認識到國家對高值耗材市場的整治,是一種很堅強的意志。現在,公司集團戰略部也有點後悔,去年沒有參與脊柱帶量採購。這也是企業對國家意志領會不斷提高的過程吧。
安徽要求醫院80%的產品使用帶量採購品種,另外20%可以使用帶量採購外的品種。但是真正到了醫院的執行層面,很多醫院不會觸碰這20%的比例,除非有些病人確實需要,而帶量採購的品種無法替代。
要使用20%的採購外品種配額,需要醫生打報告,流程複雜,加上現在醫療環境敏感,醫生需要解釋,為什麼要用這個東西,是不是不可替代。這可能還會被猜測,是不是因為一些灰色利潤空間。很多醫生就覺得,我沒有這個必要。醫院管理者每年也要面對醫保支出的考核,結算時不希望讓檢查人員覺得,有基礎的東西可以用,為什麼要用這種好的東西。
所以說是80%,實際上是100%。
國內很多企業都是強生、貝朗這種國際品牌的一級代理商。帶量採購以後,他們就要跟國外的企業去談降價。像我們這些中標的國內品牌,例如業內比較領先的春麗、愛康,也要讓渡更多的一部分利潤空間給經銷商,經銷商才能生存。
高階產品受限質量控制這塊,雖然說帶量採購降價比較多,但就我們廠的情況,供應的產品和帶量採購之前的產品沒有變化。
本來醫保局設想,可能納入市場前70%的品牌,應該就能滿足整個市場的需求,但是因為帶量採購廠家競相降價,導致很多品牌跌破基準價,經銷商就不願意供貨了,受到最直觀影響的是定位相對高階的產品。
比方人工髖關節置換可以使用最普通的金屬對聚乙烯材質,相當於汽車的低配。好一點的陶瓷對聚乙烯材質,還有更高配的全陶瓷材質,帶量採購之前,這三種材料價格梯度非常明顯的,普通的關節兩萬多塊錢,陶瓷對聚乙烯三萬多,全陶的可能要五萬多,不同的價格梯度有不同的利潤空間。
帶量採購之後,所有的價格被壓縮在很窄的價格梯度裡面,經銷商肯定會選擇一些利潤空間大,但是也能解決實際臨床需要的這種品種供貨。這樣原本高階的材質會棄置不選,比如原來使用全陶材質的病人,現在就會供應對聚乙烯這種最基礎的配置解決問題。
因為代量採購只能供應基礎一點的耗材,價格昂貴的新耗材的使用受到限制,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技術創新。某些手術沒有相應的耗材去做輔助,沒辦法實現。一些確實需要高配耗材的病人,也會從公立醫院流失到私人醫院。
不僅是公立醫院受帶量採購約束,很多民營醫院也受到影響。安徽的關節帶量採購之後,很多地市也是以檔案的形式,或者以開會會議通知的形式規定,要求所有的民營醫院必須要跟標。
骨科醫生。圖源東方IC
原先,民營醫院的耗材收入也是他們醫院收入的一部分。比方說一套進口關節,在公立醫院的帶量採購價格是5000元,只能零差價以5000元銷售給病人。但民營醫院更靈活,同樣的東西可以賣到8000到10000元。醫保在民營醫院這方面支出就會相應的增加。
所以,很多民營醫院也在主動降價,既是為了規避病人因為術後瞭解情況,跟醫院去投訴的風險。也是為了保持自己醫院在當地的市場競爭力,所以帶量採購其實對於民營醫院的生存是非常不利的。
“價降了,量也沒了”帶量採購的政策目的,是透過政府採購部門承諾廠家一定的“量”,節約廠家原本市場推銷的成本,減少風險,換取薄利多銷。但我們直觀感受是價降了,量也沒了。
帶量採購提供的,只是一個兜底的量。和醫保機構簽訂的合同承諾的“量”,是去年同期80%,但他沒法承諾一定漲到什麼程度,政府沒法預測市場發展。
老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作為從業者,是池子裡面感受到這種溫度變化的最早的一群人,利潤空間降低後,整個流通環節鏈條上所有人都會感受到相應的壓力。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公司馬上準備來跟我們談降薪了。保守估計應該在30%起步。這就是行業現狀,就像支架帶量採購之後,樂普醫療(支架行業)他們已經開始裁員了。
我本來考慮換車,遇到這個事情,肯定會重新考慮。年輕員工心態受衝擊更多,有些人收入腰斬,他們的基本工資只是收入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收入來自於激勵,提成或獎金。
廠家原先會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的沙龍、會議,順便營銷自己的品牌,利潤空間少了,他對這方面學術投入的資金肯定會相應的減少,會議的效果、規模可能會大打折扣。
經銷商和醫生的交流。圖源東方IC
很多經銷商都在考慮改行了。尤其在安徽,經銷商個體戶比較多,多數是一個老闆拉著自己的親戚,逐漸發展起來一種小規模、50人以下的企業,適應變化、抗打擊的能力非常脆弱。
整個行業也出現了“大魚吃小魚”的趨勢,一些上市公司或者國企,乃至央企,可能把這種小的經銷商的市場給接管過來,小的企業隨著大浪淘沙而消失,就是在這種歷史場合了。
我也在跟經銷商聊下一步計劃。他們有兩個方向,轉向其他低值耗材、口腔科耗材經銷,或者轉型成大國企的服務商。
我們也幫他們接洽,找相對大的醫藥流通企業來收編。像國藥、華潤這種企業,這幾年新成立自己的器械部,它們作為央企或上市公司,資金比較充足,對某個板塊利潤不那麼依賴。會更注重市場擴張和佔有率,但是他們缺少臨床服務人員,所以會聘用原來的經銷商做技術推廣、手術跟臺,然後支付費用給服務商。
轉型成服務商以後,經銷商自己不用備貨、墊付貨款或者支付各種流通、倉儲費用,只要從大公司拿服務費就可以了。
市場經過整合後,之前不規範的也會規範起來。但是小的經銷商消失後,更下沉的市場運作起來會有困難。縣級醫院手術量有限,收受賬款也很複雜,大央企國企不願意涉足。
利潤來自銷售環節的傳統醫療行業,可能已經不像很多人判斷屬於朝陽行業,帶量採購大環境,醫保資金的管控,都會壓縮它們高額的利潤空間,小的企業會被整合,收購,隨著市場整合,大型企業可以發揮行業的優勢。所有從業者都需經歷從高到低的心理落差,這是個慢慢適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