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有一早產嬰兒,在母親的肚子裡只待了6個月半就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體重還不到一千克。早產兒的治療費用十分高昂,一支特效藥就需要五千元左右,孩子的父親以打工為生,家裡還有三個孩子在讀書,這次不知要花多少錢,就想到了放棄治療。
但醫院方面沒有放棄孩子,聯絡到了慈善機構,慈善機構一方面幫助籌集善款,一方面幫助聯絡領養家庭,一對失獨夫婦原本想領養孩子,但孩子後續的費用還需要十幾萬,又擔心戶口問題不好解決,就放棄了。現在孩子還在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費用由醫院暫為墊付。
超早產的嬰兒護理起來很難,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可能需要掏空家底才能夠使他們的健康狀況和足月兒持平。小孩的父親可能擔心把全部的錢都用來治療這個孩子的話,其他孩子無法正常讀書,擔心錢花了沒有好的結果,人財兩空。但是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他們就有義務照顧孩子,保護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僅不道德,還有可能涉及到遺棄罪。
現如今,中國的生育率越來越低,還伴隨著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有錢的人不敢生,沒錢的人生很多”。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養孩子”這個問題的認知是不同的,對於部分學歷、收入不是很高的人來說,他們可能覺得給孩子吃飯,給孩子穿衣,讓他們健康長大就算盡到了義務,不會過度地焦慮。
而對於城市中產來說,給孩子提供基本的溫飽沒有一點問題,但他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稍微大點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特長班,會花數百萬買一套學區房,只為增加孩子考上好大學的機率。他們會把孩子戲稱為“四腳吞金獸”,當他們沒有信心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生活條件時,是不敢生孩子的,育兒焦慮在城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一大批觀眾,電影中12歲的男孩恩贊因為親眼看著父母把11歲的妹妹賣給了一個混蛋,逃離了家門,回來的時候只收到了妹妹的死訊。於是12歲的他將父母告上了法庭,他在法庭上這樣說道:“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既然你沒有養他的能力就不要生下來,不然他以後會和我一樣。”
“窮人就不該生孩子”這個觀念一直飽受爭議,支援的人認為,窮人生孩子,只不過是為了有個養老的工具,沒有顧及到孩子的體會,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不過是在受苦而已。反對的人認為,窮人也有繁衍後代的權利和慾望,不能因為某部分人沒有錢,就剝奪他們的生殖權。
將貧窮與否,作為能否養育後代的標準確實不合適,但人在生孩子之前,確實應該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生孩子的?能否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而不是衝動之下就將孩子生下來,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時就撒手不管。
上海市婦聯做過統計,24家兒科醫院在5年內共有棄嬰1289人,嬰兒被遺棄主要和他們的健康狀況有關係,76%的棄嬰存在著肢體殘缺,9%患有一般疾病,7%患有較為嚴重的疾病,6%為健康兒童。其實這些孩子的疾病大多數都是可以治癒的,殘疾的支出也並非是天價,只不過部分家長放棄了而已。這些孩子最後大多被送到了福利院,有的可能能遇到好心的領養人,有的就一直在福利院生活下去了。
若是大人們在生孩子之前,可以做好相關工作,科學備孕,按時產檢,孩子患有先天殘疾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會降低很多。總而言之,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有生孩子的權利,但既然選擇了生孩子,就要負起責任來,不打算生孩子的話,就要做好相關措施,不要讓孩子用一生去為父母的片刻歡愉買單。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