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聞裡,看到了一位老人的遭遇,心裡泛起很多無奈。
江蘇揚州的曹老先生,已經99歲高齡,教師出身,是市裡有名的書法家,有四兒兩女。曹老先生和老伴先後請過幾個保姆照料他們的生活,但都不稱心,直到兩年前遇到了勤快的胡大姐,老兩口十分滿意。
今年三月,老伴突發重病先走一步。曹老先生好不容易走出悲傷後,大兒子卻突然把保姆胡大姐給辭退了。他想把胡大姐請回來繼續工作,但兒女甚至孫輩們都一致強烈反對。
曹老先生委屈落淚,保姆的工資是他自己承擔的,過去幾十年來他也從沒向孩子們要過一分錢,為什麼他連請個保姆的自由和權利都沒有了?現在,老伴沒了,一直照顧他飲食起居的保姆也被辭退,孩子們又只有過節拜年才來探望,他獨自一個人,日子實在太難過了。
街道社群為老人和子女做了多次調解,但子女們既不同意請回老人滿意的保姆,也都不願意親自照顧老人後面的生活。
和許多同齡人比起來,這位老人的條件算是不錯的,退休工資高,經濟獨立,自己有錢請保姆,不但不依靠兒女,據說還給孩子補貼了不少錢,誰能想到在老來最需要陪伴和照顧的時候,會如此孤獨無依呢?
和朋友聊起這個新聞,她感慨說:以前覺得老了只要有錢,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現在覺得我們還是把養老想得太簡單了。
老來有錢當然是重要的,關係到老年的生活質量和尊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提醒大家要儲備養老金。但養老只有錢也是不夠的。
在哪裡生活?誰來照顧和陪伴自己的晚年?這些也都是養老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首先,衰老帶給身體的變化絕不只是鬆弛的面板和皺紋而已,骨質疏鬆,脊椎老化,關節退化,身體各項機能大幅下降,就算沒有大病,生活裡也處處是危險:走路不穩了,上下臺階都費力,連洗澡都需要人看護。
張泉靈曾在《奇葩說》節目裡提到,她在採訪中發現,有些老人之所以身上有難聞的味道,是因為他們害怕摔倒,平時都不敢洗澡。
據測算,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跌倒已經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
除了摔倒,心腦血管相關問題引發的緊急情況在老年人中也十分常見。根據《2020年中國中高淨值人群醫養白皮書》的調查結果,在60~69歲和70~79歲這兩個年齡階段,均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會首次出現需要急救的情況,但只有1%的緊急情況能在5分鐘的黃金急救時間內獲得醫護救治。
日常生活變得困難而危險只是一方面,很多老人晚年生活最大的問題,是精神上的孤獨。
退休後從有規律的工作狀態突然轉入鬆散無序的生活狀態,在社會職能上被邊緣化,在子女身上也不再感受到“被需要”的價值感,社交活動又比較少,很容易產生“被遺棄”的感覺。
要是老兩口都健在,有人能陪著說說話還稍好些,但如果其中一人先走了,子女又不在身邊,剩下的那個獨自在家生活,孤獨感時時刻刻敲擊內心,時間久了甚至會出現抑鬱症。
2018年釋出的一份《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有63%的中國老年人常常會感到孤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養兒防老,很多人也確實指望子女照顧和陪伴。但現實生活中,依靠子女養老卻並不那麼現實。
子女孝不孝順且不說,社會大流動環境下,很多孩子與父母並不在一個城市,就算是在同一個城市,當父母年邁時,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也很難放下一切全力去照顧父母。而且為了避免生活習慣不同帶來的摩擦,很多人並不願意與父母住在一起。
豆瓣上有一個關於贍養父母的意向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否會選擇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願意與父母同住”。
請保姆當然也是個選擇,但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擔心。
現在,有越來越多有條件的老年人開始選擇在優質的養老機構養老。
70多歲的黃柳霜阿姨年輕時是國家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高階稽核員,和老伴住在深圳一棟500平的大別墅裡。因為兒女們工作繁忙,諾大的別墅裡空空蕩蕩,大部分時間都只有他們老兩口,十分孤獨。
幾年前的一天,黃阿姨想從高櫃裡拿床棉被,沒成想腳下一滑,從凳子上摔了下來,當時就不能動彈了。老伴聽見響聲後立刻趕來,但也束手無策,當時家裡沒有別人,兒女的電話也無法接通,後來叫了120,所幸及時送醫。經過這件事後,黃阿姨和老伴決定換一種養老方式,經過考察後,入住了廣州的一家養老社群。
入住的第一個月,黃阿姨不小心拉響了衛生間的報警器,兩分二十七秒,管家和醫護人員全都來了。這一次的小插曲,堅定了老兩口長期住下去的決心。
去年播出的綜藝節目《我們的師父》裡,大張偉、於曉光等四位年輕藝人去拜訪的第一位師父,老演員牛犇,也住在一個老年公寓裡。
牛犇說,他家裡的房子很大,卻沒有老年公寓裡住著舒服。如果自己在家裡請個保姆,還得去教她做符合自己口味的飯菜,保姆也不可能長年都和自己生活在一塊,而且只有一個保姆也無法全面照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這裡,吃飯、娛樂、鍛鍊身體、健康檢查,他到每一層每一個功能區,都有為他服務的人。
他還帶著年輕人們拜訪了幾位老年公寓裡的鄰居,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
其中一位鄰居,是中國第一條潛水艇的第一任艦長。還有兩對鄰居是兒女親家,雖然有兒有女,卻更喜歡住在老年公寓裡,因為“這兒有這麼多朋友”。
大張偉說,他看見牛犇和鄰居們在一起的那個感覺,就完全明白他為什麼喜歡住在老年公寓了,“有的時候就得和同齡人在一塊,他跟那幾個哥們在一起,就是那種勁,那就對了。”
這些優質的養老機構,顛覆了傳統觀念中對於養老院的認知,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產和高淨值人群的養老選擇。
目前國內的養老機構中,品質最高的要數高階養老社群。
近年來,不少保險公司都開始佈局自己的高階養老社群專案,比如泰康集團的泰康之家、復星的星堡養老、恆大的養生谷、光大的光大安心養老計劃等。
泰康之家
泰康之家是國內佈局最早,也是硬體最先進、服務最成熟的高階養老社群之一,吸引了很多精英人士。比如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央電視臺前副臺長陳漢元、最近提名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老藝術家祝希娟,都是這裡的居民。前面提到的黃阿姨和老伴,也住在這裡。
目前泰康之家已經在全國佈局了22家養老社群,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7家已經開業運營。社群選址的環境都非常好,交通也很方便,30分鐘內就有大型綜合醫院。
泰康之家·杭州大清谷養老社群,地處西溪溼地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之間
社群內的設計,也都從老人的安全和生活舒適度出發,比如防眩光照明系統、無高差地面、圓角傢俱、隨處可見的緊急報警器、恆溫恆溼的中央空調系統、三級淨化的新風系統、24小時恆溫熱水等。
住在這裡的每個老人,都擁有專屬的管家,每個管家背後連線著醫生、營養師、社工、康復師等各種職能人員,為老人們提供“一攬子”的生活照料方案,包括餐飲、居室清潔維修、送醫就醫、購物出行……從家務瑣事中解放出來的老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參加社群的老年大學和各種俱樂部活動,發展興趣愛好。
每個社群內都配建了一家醫院,一般的慢性病、常見病不用出社群就能得到治療,還可以刷醫保卡,對經常有就醫需求的老年人來說非常方便;遇到有老人突發急症,社群內有責任醫生24小時值班;對於有慢性病的老人,保健醫生會定期上門詢問病情,檢查藥物是否過期,交代注意事項,有老人開玩笑說,自己在這裡享受到了高幹的待遇。
泰康之家主打的是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群的概念,隨著老人年齡漸長,健康狀況下降,自理能力變弱,社群會安排老人由獨立生活區轉到協助生活區、專業護理區或者記憶照護區,這意味著入住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裡一直生活下去,並得到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服務。
星堡養老
復星集團的星堡養老和泰康之家一樣,也是CCRC持續照料型社群,主打美式養老理念,目前在上海、北京已經開業,最早開業的中環養老社群一期已經運營了七年多時間。另外廣州、南京、蘇州、廈門、成都等城市的專案正在籌備中。
社群的規模總的來說要比泰康之家小一些,美式裝修風格,按五星級酒店的標準打造,很多適老設計也都很體貼,比如室內採用3釐米厚度的地毯,隔離噪音的同時防止老人摔傷;每個房間都可以自由行走輪椅,以備不時之需;考慮到老年人如廁頻繁、如廁時間較長的特點,為了確保夫妻雙方互不影響,還有雙衛生間的配置。
星堡浦江社群兩房兩廳戶型
星堡採用的是家庭醫生式的健康管理制度,會給每一位入住的老人建立一份健康檔案,並持續跟進健康狀況。雖然不像泰康那麼豪自建醫院,但社群裡也有醫療室和醫護團隊,常規檢查、小傷小病、打針輸液都能解決。對於慢性疾病患者,提供代配藥服務,對接周邊的三甲大醫院。
社群裡每天都會安排各種文娛活動,每週也會組織老人們外出遊山玩水、品嚐美食,不僅有專車接送,專人陪同,還會安排保健醫生跟車同行,細節做得還是不錯的。
據瞭解,目前入住的大多是大學教授、醫生、公務員、企業高管等。
恆大養生谷
恆大集團的養生谷分為旅居樂養專案和CCRC持續照料型社群兩種不同型別,目前已經在全國20多個城市佈局建設,包括三亞、昆明、長沙、西安、南京、連雲港等。
和其他養老社群不同的是,恆大養生谷不需要達到退休年齡後才可以入住,屬於全年齡社群,各個年齡段都可以住。定位特色是旅居模式,客戶擁有全國各個社群的入住權,可以不限地點不限次數行使,比如夏天住在昆明,冬天住在海南,適合喜歡候鳥式養老的人。
每個養生谷都會有一家恆大的醫院,並和當地的三甲醫院合作提供”綠色就醫”通道,另外,養生谷的客戶還可以享受博鰲恆大國際醫院的高階醫療資源和海外醫療資源。
因為比較新,養老服務經驗比不上其他高階養老社群,但多了不少智慧高科技設施,比如觸控感應式升降櫥櫃,可以避免老人因踮腳取物而摔倒的危險;還有德國進口的智慧懸浮床,不僅可以按摩、記憶最佳舒適位置,還可以24小時自動測量和記錄身體指標,有助於疾病的及早發現。
光大安心養老計劃
光大安心養老計劃是光大集團的光大永明人壽與光大養老聯合推出的專案,擁有強大的央企背景。配套的養老社群包括光大養老旗下三個品牌運營的54個長居養老社群和4個旅居養老社群,集中在北京、江蘇、山東、浙江、重慶和福建。
社群主打“醫養結合”的理念,實行分級管理,可以獨立生活的老人住在老年公寓,每個社群裡都有醫保定點的醫務室、康復室、藥房和24小時駐守的醫護人員,可以滿足一般的小傷小病治療和基本的慢病管理需求;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的老人住在護理院,院內設有多個科室,為入住的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
和前面幾家比起來,光大養老社群的居住環境要樸素一些,價格相對來說也比較親民,對中產家庭更為友好。不過光大的養老服務經驗是這幾家當中最豐富的,至今已經有13年的養老機構運營史,服務質量還是比較有保障的,從設施裝置的適老化處理、飲食起居的照料、各種文娛活動的安排,到日常健康管理和安全監護,也都面面俱到。
光大匯晨北京朝來老年公寓套間
入住這些養老社群的門票,是一份保單。泰康之家的要求最高,總保費不低於300萬,投保人及配偶可以獲得養老社群的終身保證入住權,雙方父母享有優先入住權。星堡次之,要求總保費達到200萬,恆大和光大目前是100萬。
總的來說,門檻都不低。當然,保單並不僅僅是門票,同時也是一份穩健型的投資理財。
高門檻的背後,除了高階的硬體和服務,還有高階養老資源的高度稀缺。
以上海為例,截至2019年底,全市戶籍人口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有81.98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518.12萬人。
那麼上海當下的高階養老資源有多少呢?
幾個品牌的高階養老社群加在一起,一共也就幾千張床位而已。
我國目前正處於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老年群體的迅速膨脹,以後對於高階養老資源的爭奪勢必還會更加激烈。所以現在有不少人都提前用保單鎖定資源,給未來的自己先佔好位置。
文章開頭那位曹老先生的例子也在提醒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老來能過什麼樣的晚年,未必可以自己說了算。
趁著現在,提前給自己鎖定一張養老社群的門票,到老的時候,如果有更好的養老選擇,保單就當是一個單純的投資理財;如果沒有,那麼,這就是晚年生活質量的一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