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母親的寬容和呵護,還有父親的約束和指引。
一個即將高考的學生,此時正在做什麼?是爭分奪秒地複習功課,還是起早貪黑地為最後的時刻拼搏?
但在江蘇鹽城阜寧縣,一名高三學生楊某竟然將陪讀母親徐某親手殺死!
事發當日,楊某因不服母親徐某管教,母子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二人由爭吵發展至肢體衝突,最終楊某將母親殺害。
46歲的徐某平時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
為了兒子的學業,她做了一名全職媽媽,租住在離學校不遠處的某小區內陪讀。
據附近商鋪人員稱:“楊某性格不錯,和同學關係也好。但他和媽媽經常吵架,這次都吵了好幾天,而媽媽是個內向的人。”
楊某殺死媽媽後,將家裡的門上了鎖,隨後迅速潛逃,最終,被警方抓獲。
這讓我想起了上個月發生在南京的17歲高三男生的弒母案。
高三學生李某某向警方報警稱:自己殺了媽媽。
李某某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她對兒子要求嚴苛,因此二人經常發生矛盾。
而李某某的媽媽同樣在學校附近陪讀,這兩起案件竟驚人的相似。
都是高三的男生,被害的也都是那個陪讀的媽媽。
太令人心痛了!
一邊是苦口婆心,甘願付出所有的媽媽。
一邊是不懂感恩,殘忍至極的孩子。
這讓我們不禁產生疑問,我們含辛茹苦,一手帶大的孩子,為什麼最後竟成為了弒母兇手?
1拿菜刀恐嚇孩子,這是管教,還是脅迫?其實,這兩起慘案,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兩位母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失控。
兩個媽媽對兒子都很嚴格,將自己的全部寄託在了孩子身上。
一旦有不符合她們期望的事情發生,便動輒辱罵孩子。
卻從未想過,那一層一層的負重,已經壓得孩子無法喘息。
據瞭解,李某某學習成績很出色,曾經考取過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
高二時,他還因為學習進步快,獲得過“進步之星”的稱號,在全校同學面前脫稿演講。
可昔日大放異彩的優等生,為何淪為了今日的階下囚?
其實,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據李某某同學的家長回憶:有一次,李某某拿著菜刀來到她的家中,被嚇壞的她問了緣由。
原來,李某某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矛盾,並以菜刀恐嚇兒子,李某某便奪下了母親手中的菜刀,去同學家裡“避風頭”。
事發當晚,李某某在家寫作業,遭到了媽媽的嚴厲說教。
情緒失控的他,衝進廚房,拿起菜刀便砍向媽媽,沒想到,媽媽倒在血泊中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而楊某和母親發生爭吵,也是因為學業問題,盛怒之下,兒子最後將母親殺害。
作家劉娜曾說:“強光之下是陰影,學霸背後有暗傷。”
那些看似被賦予光環的聚光燈下,卻是一顆顆殘破滴血的心。
當母親為孩子付出一切,將自己的意願期盼強加在孩子身上,試圖用孩子的出色證明自己的價值,卻沒有給他們釋放壓力的空間時,
當母親一味地指責辱罵孩子,卻絲毫不顧及孩子的尊嚴,不給孩子留一點面子時,
二者的矛盾便會越積越多,悲劇,也便就此釀成。
2缺位的父親,傷孩子最深仔細分析這兩起悲劇,或許有人會發現,除了母親和孩子之外,還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缺位的父親。
在所有的媒體採訪中,這兩個家庭都沒有發現父親的身影。我們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常年在外打工,還是夫妻離異,為什麼很少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
如果在母親因為孩子的學業問題,焦慮失控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妻子安慰鼓勵;
如果在孩子因為學業生活壓力巨大,低落壓抑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孩子指引方向;
是不是這樣的悲劇就會避免?
據調查發現,大多數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明顯低於母親。
父親在家庭中承擔家庭教育主要職責的僅佔30.6%,母親則佔到了62.4%。
教育學家蘆詠莉曾說:
“我們強調父親的在位,原因之一就是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起示範作用。
父親的缺位一方面會對夫妻關係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會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缺少了一個男性角色榜樣,缺少和一個成年男性互動的經驗。”
電影《空白13年》,就用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的成長片段,展示了缺失父親後孩子的傷與痛。
13年前,父親因欠賭債被追討,就此離家,再也沒有回來。
雖然兩個孩子被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長大,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但父親缺位所造成的傷害,卻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無法湮滅。
哥哥雖然透過刻苦努力成為了白領,卻性格抑鬱,不曾露出過一絲笑容,不喜歡和人交往接觸,甚至不相信親情人性。
對於相依為命的媽媽和弟弟,他會承擔一定的生活費用,卻對著兩人說道:如果沒有必要,就別再相見。
弟弟雖然性格相對開朗,卻因為爸爸的原因,放棄了自己的棒球夢想。
甚至在得知自己即將當爸爸時,第一反應並非欣喜,而是迷茫和痛苦。他害怕自己會重複父親的悲劇,恐懼這份責任。
記得有一種症狀叫“缺乏父愛綜合症”,它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者爸爸沒有參與孩子教育而導致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良狀況。
缺位的父親,很容易養出一個身心不健全的孩子,而這些傷痛,也很容易延及一生。
3千萬別把孩子,管教成夾縫中求生存的娃魯迅先生曾寫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隱藏於平靜的生活裡。
這一次的拔刀相向,或許是之前無數次的逃避、退讓,積壓在一起的毀滅性大爆發。
那一樁樁血淋淋的案件,都在為父母敲響警鐘:
千萬不要把孩子管教成夾縫中求生存的娃,不然壓迫定會引起反抗。
有些“良言”實則是施壓愛孩子,是每對父母的本能。
可這本能裡,你能分清楚幾分是愛,幾分是自己的慾望?
之前曾看到一個採訪,孩子的回答很扎心。
其中一個問題是:家長給你講題時,曾嚴厲地批評過你嗎?
一半的孩子選擇“是”,他們也說出了父母曾批評他們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你看看自己的成績,這麼低可怎麼辦呢?”
“說這麼多次了,怎麼還記不住?”
“看看誰誰誰,學習學習比你好,幹啥都比你好!”
…………
接著,孩子們又紛紛說道:
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
因為我肯定有做的不對地方,爸媽才會說我;
但我真的很害怕這些說教,他們每次說的這些話,都像一座座大山,沉沉地壓在了我的心上。
是啊,家人出於好心,敦促孩子成長進步,這沒錯,
但當過度的期盼變成了壓力,那些說出口的“良言”變成了裹著糖的炮彈,打在孩子身上只會感到疼,卻總也嘗不到甜,便會釀成悲劇。
若你真疼愛孩子,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勸導。保持平等的姿態,才是我們進入孩子內心的法寶。
孩子是否會變“壞”,和爸爸有很大關係大多數的慘劇,會發生在孩子的青春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容易衝動,意氣用事。
這會給我們一種感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學壞”。
其實,心理學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會變“壞”和父親有很大的關係。
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
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可見,如果父親不是孩子的偶像,會導致他成長路上出現諸多的問題。
比如,自律性差,任何事都需要別人來督促。
更有不少孩子會養出“成癮性人格”,依靠打遊戲、玩手機、抽菸等行為彌補極度缺失的安全感。
樊登老師建議,在孩子6-13歲這個階段,父親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偶像。
這樣爸爸可以像導師一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同時孩子在和爸爸交流的過程中,會模仿其行為,形成自己的底色。
而有父母陪伴和教育的孩子,無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都更為出色。
接受孩子的平凡,保持平常心南京弒母案中的李同學,成績優異,在最好的班級中學習。
乍一看,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實際上,他的一隻腳已經陷進了死亡的沼澤。
這片沼澤匯聚了母親太多的戾氣和不甘平庸。
母親是從農村出來的,深知出人頭地,只有上學這一條路,所以對兒子學習要求很嚴格。
可物極必反,大多數父母都忽略了這一事實: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80%都是普通人。
一個人內心的成熟和平靜,來自於他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並用心精進自我。
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到他的閃光點,允許他偷懶。
在他垂頭喪氣的時候,多安撫鼓勵;在他精疲力盡的時候,多調整指導。
父母教會孩子不執著於“圓滿”人生,而是著眼於自身的完整,才是上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揮發個人潛能,將所有智慧和能力運用到極致。
然而,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母親的寬容和呵護,父親的約束和指引。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意見要達成一致,站在統一戰線上幫孩子走出成長的困境。
歸根結底,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付出精力和用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