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閱讀提示

  “最不方便的是就醫和買票”

  48歲的陳旭是工地上的“老么”,也是“紅人”,就因為他手機操作“溜”,還開通了網銀。“鄉里鄉親的信得過,有時是一盒煙,有時是一兜水果,他們給家裡買大件家電也都是透過我。有時子女急需錢了,也找我幫著轉賬。沒想著有啥好處,能幫一把是一把。” 陳旭說,在農民工圈子裡,像自己一樣的“紅人”很常見,因為上了歲數的農民工都不願給子女添麻煩。

  網齡短、缺少學習機會是主因

  外出打工28年的黃建國告訴記者,直到2012年他才買了人生第一部智慧手機,當時這在工友中還是稀罕物,好多人拜託他用網路接收家人發來的照片,再用藍芽傳到自己的手機裡。“智慧手機便宜、流量資費降價是近幾年的事。”黃建國說,2015年,工地手機實名制卡普及時,工友就換上了智慧手機。今年疫情突發,持“綠碼”通行,也讓許多多年不換手機的“老古董”也換了。

  劉春齊外出打工3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上度過,與鋼筋水泥作伴,閒暇時工友們聚在一起聊天。離開了學校,他能接觸網路的機會就是透過身邊人和“家裡的年輕人”。“我們錯過了網路發展最快的幾年,突然讓我適應到哪都刷二維碼的時代有點難。”劉春齊告訴記者,大齡農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低、學習能力弱,連最簡單地填寫驗證碼都經常超過驗證時間。

  李滿堂平時瀏覽最多的是娛樂、體育、星座、奇聞怪談類訊息,而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法制等公共事務類資訊,卻很少主動瀏覽。用女兒的話形容自己則是:“看得都是沒營養、逗樂的。”

  需要加強網路素養培訓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數字鴻溝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能一天填平。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民工,尤其在數字化生活中更為弱勢的中老年農民工的網路素養培訓。網路雖然具有自發、共享的特性,但是中老年農民工群體不應被數字化時代丟下。“技術工作者可以開發老年簡易作業系統方便中老年農民工使用,減少操作步驟和認證過程。”王磊建議。

  劉旭

13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冬季取暖防燙傷,低溫燙傷不知不覺,這些物品小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