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高原湖泊,也是中國第6大內陸淡水湖。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滇池流域的居民人口很少,工業不發達,當時的湖水清澈透明,可以直接用來洗菜,水質基本上在Ⅰ類的範圍內。

從60年代開始,滇池周邊的城市人口開始增多,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就在這一時期,滇池的水質有所下降,但基本上還能保持在Ⅱ類水質的範圍內,很多市民經常在湖中游泳、嬉戲。

滇池北部分為草海和外海兩部分,其中草海的汙染最為嚴重

但是到了70年代,滇池的水質就不容樂觀了。80-90年代,湖中藍藻頻繁爆發,湖水惡臭熏天,滇池也成了一個人人躲避的“臭水湖”。老一輩人口中的“五百里滇池”當時已經風光不再,滇池的生態環境、漁業資源也急需治理修復。

滇池:30年開出一張“生態罰單”

曾經的滇池水到底有多清澈?這個答案恐怕只有老一輩的漁民才知道。不過我們也可以從流傳下來的一句民謠瞭解個大概:“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痛快,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風光不再”。

民謠雖短,但卻是滇池水質變化的真實寫照和歷史縮影。

1969年底,滇池岸邊開始了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活動,最瘋狂的時候每天有10萬人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昆明八景之一的“壩橋煙柳”就被改造成了廣闊的農田。

如今的滇池海埂公園

最終,滇池周邊的圍湖造田面積達到了3萬畝,從1971~1982年累計的糧食產量為407萬公斤。圍湖造田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有著特殊的考量,但由此付出的生態代價也難以挽回。

圍湖造田、修建防浪堤、引水灌溉等活動不僅導致流入滇池的河道萎縮汙染,也使滇池湖體的交換能力下降,很多土著魚種的生境遭到嚴重破壞,部分物種甚至因此走向了滅絕。

滇池的位置及周邊環境

上世紀80~90年代,滇池的生態又遇到了新的危機——工業汙染。滇池周邊的工業發展速度很快,很多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快速崛起。滇池周邊的工廠企業有5000多家,如冶煉廠、造紙廠、皮革廠、磷肥廠、電鍍廠等等,很多都是“汙水大戶”。當時滇池的水質已經被汙染到劣V類的程度,湖水發出的惡臭味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很大困擾。

劣V類水質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無用髒水”,這樣的水已經不能用來灌溉農田了——灌溉的農業用水至少也要達到IV類的標準。

滇池土著魚類的命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滇池都是一個生產型湖泊,每年都能捕撈到相當可觀的漁獲物。在1957年之前,滇池中的魚類還是以本土魚類為主,漁業產量也很低;到了60年代後期,人們開始往滇池中引入鰱魚、鱅魚、草魚等經濟魚種,漁業產量也快速攀升,年產量能穩定在3000-4000噸左右。

滇池漁獲物,基本上都是鰱魚、鱅魚

從1973年開始,日本沼蝦和秀麗白蝦成了滇池中的“水產新秀”,風頭甚至超過了四大家魚。1999年,滇池中的漁獲產量進一步飆升到了8363噸,滇池漁業也開始進入黃金時期。

引進外來經濟魚類雖然能夠顯著增加漁業產量,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將太湖新銀魚引到了滇池,由於營養充足、缺少天敵,銀魚很快就成了滇池中的優勢魚種,單種產量就有3500噸。銀魚繁殖速度快而且非常貪食,嚴重破壞了滇池原有的食物鏈,對土著魚類造生了不小的衝擊。

在湖區捕撈的銀魚

據文獻記載,上世紀60年代滇池中活躍著26種特有的土著魚種,80年代就至少有15種土著魚類面臨著瀕危或易危的生存風險,其中就包括滇池金線䰾、滇池銀白魚、中臀擬鱨、中鯉和昆明鯰。

上面的土著魚類有些已經滅絕了,比如昆明鯰和中鯉,而另外一些魚類則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得以倖存並發展壯大起來——滇池金線䰾和銀白魚就是其中的“幸運兒”。

滇池金線䰾

2007年,我國的研究人員歷時3年終於攻克了滇池金線䰾的人工繁育技術,到了2010年已經可以實現年產100萬尾的育苗量了。

和金線䰾相比,滇池銀白魚的人工繁育進展晚了整整10年——2017年3月才成功孵化出第1批銀白魚魚苗,不過取得的成績也相當令人振奮,13尾野生親魚就繁育出了3萬尾魚苗!

銀白魚

如今,“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滇池金線䰾已經被開發成了一種養殖品種。2018年5月,“䰾優一號”順利通過了農業部的認證,成為了雲南省首個獲得國家認證的水產養殖新品種。不過由於這種魚產量較低,生長緩慢,養殖難度也很大,目前的定價高達300~400元/斤,基本上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追本溯源:滇池的水質為什麼會變壞?

滇池金線䰾和銀白魚雖然保住了,但是滇池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險依然沒有解除。那麼問題來了,滇池的水質為什麼會變壞呢?

滇池水質的汙染,既有人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

滇池流域的氣候比較特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5~10月,這一時期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80~90%;而從11月到次年的4月份,滇池流域進入旱季,水體蒸發量大,降水少。滇池周邊的汙水處理廠能力有限,只能在冬季正常運轉,而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就基本上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滇池流域水文示意圖

另外,昆明的地勢南高北低,而滇池恰恰位於城市的下游。受地勢影響,城市裡產生的生活廢水就會直接匯流到滇池,滇池也因此成為了“集汙池”。

把少量的生活廢水排到滇池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湖泊本身就有一定的淨化能力。但是現如今廢水量太大,汙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滇池本身的自淨能力,生態平衡也因此被破壞。生活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等元素,容易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而這正是藍藻爆發的直接原因。

滇池藍藻爆發

藍藻爆發是滇池水汙染治理的一個大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整個岸邊都漂浮著一層厚厚的“綠膜”。對於滇池藍藻的整治,雲南省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經過30多年的努力才得以使水質稍微有所改善。

除了人為原因,滇池水質的惡化和自然因素也有很大關係。

滇池有著340萬年的演化歷史,按照湖泊的演化規律來看,目前的滇池正處於湖底升高、湖盆變淺的老化階段。滇池的現存面積是遠古時期的25%,蓄水量僅為遠古時期的1.9%,物質迴圈不暢、自淨能力退化,這些都是滇池本身就具有的“病症”。

另外,滇池所處的地區含有豐富的磷元素,每逢雨季,大量的磷質就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河道進入湖體,這進一步加劇了滇池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

滇池的未來:10年禁捕是最好的開端

為了保護滇池,昆明市在2017年12月底關閉了周邊的72個礦山,目前的修復治理面積達到了1萬畝。隨著滇池水質逐漸好轉,越來越多的土著魚種又重現滇池,紅嘴鷗、白鷺等水鳥也開始現身於滇池西南角的溼地保護區。

為了加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讓滇池的漁業資源休養生息,滇池已經於2019年11月正式全面禁漁,禁漁時間暫定為10年——和長江“同步”。在禁漁期間,禁止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湖中開展漁業捕撈活動。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滇池中就開始有限度地實施“封湖育魚”制度了。當時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生產,而去年的“10年禁漁”就不一樣了——完全是為了恢復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滇池中大多數魚類的繁殖週期都在3~4年,因此10年的禁漁期能夠保證大多數魚類實現2~3個繁殖週期迴圈,這對於繁榮滇池的土著魚種、保護物種多樣性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滇池的漁業捕撈活動已被禁止

不僅如此,近年來漁政部門還將人工繁殖的鰱魚、鱅魚等經濟魚種放流到滇池,這對於改善水質、控制湖中的藍藻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一同放流的魚類還有滇池高背鯽、滇池金線䰾、銀白魚、雲南光唇魚等土著魚種。

總之,目前的滇池生態正在逐漸好轉,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在長江“十年禁漁”的大背景下,滇池生態環境的治理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滇池的未來,我們一起見證!

11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難以想象!今明兩年將有10個地級市通高鐵,你的家鄉入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