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關心關心幫忙帶娃的老人吧!
昨天,一則奶奶懷抱1歲孫兒墜樓的新聞引發熱議。
12月15日下午,四川自貢市發生一起悲劇,一名女子從一棟住宅樓頂樓墜落,懷中還抱著一名小孩。
據鄰居講述,女子姓劉,50歲左右,孩子是她的孫兒,年僅1歲多。
劉某的兒子兒媳在外地務工,她在家裡帶娃,平日也會到附近茶館打打麻將。
鄰居說:當時只聽到‘嘭’的一聲,我以為是啥子東西落下來了,出門檢視情況,才看到劉某躺在地上,孫兒在懷中哭泣。
幸虧一樓屋簷架著一塊雨棚,起到了緩衝作用。
等救護車趕到時,劉某還有呼吸,後因傷重搶救無效死亡,孫兒倖存,僅輕微受傷。
目前,兒子兒媳已趕回,事件的具體情況警方已經介入調查。
也有網友說:大眾都關心產後抑鬱,卻很少去關注幫忙帶娃的老人的心理,鋪天蓋地的批評指責老人的大有人在,卻鮮少有人看到她們一個人看娃操心疲憊,老人也會抑鬱,也會焦慮,也有實在受不了走極端的,多體諒體諒她們吧。
“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值得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如果在獨自帶孫子的過程中,家人不理解她們的艱辛,尤其是媳婦和兒子再無理取鬧,那麼老人心理容易導致疾病,抑鬱症、焦慮症由此產生,願大家多多體諒家中老人的不易,不要讓他們在晚年承受太多壓力。”
因為帶孫子,我得了抑鬱症!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會有很多很多崩潰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很多筋疲力盡的時候。
而這份崩潰和辛苦,在老人身上的分量會重得多。
前陣子,杭州有位爺爺在老家帶孫子,患上了焦慮症。
暑假裡,兒子把7歲的孫子從城裡送回了老家,可是孩子太調皮,對爺爺家的雞格外稀罕,整天追著雞跑,有時還拿著棍子攆。
幾天下來,孫子的這波操作,把下蛋的雞嚇得不下蛋了,這讓爺爺著了急,但自己的孫子,打不得罵不得,講也講不聽。
以至於到後來,爺爺一聽到雞叫就心慌頭痛,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加上自從帶孫子,原來的作息習慣完全被打亂,自己的體力完全跟不上孫子的節奏,又因為在教育理念上和兒子兒媳存在分歧,這位爺爺越發焦慮。
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也曾經接收過一個病例:65歲的阿婆各項指標均正常,最後發現她患有中度抑鬱, “心病”竟是帶娃。
平日陪娃睡,自己睡得並不安穩,加上總擔心孩子的健康、有時因帶娃分歧被媳婦埋怨幾句,自己思慮過多又無人傾訴,長期下來引發了精神疾病。
實際上,帶娃透支體力,吃不好睡不好,甚至造成抑鬱的老人並不是個例。
早前就有調查顯示,老年抑鬱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約三至四成是因帶孩子引發的。
有位媽媽說:帶孩子真的不簡單,特別是拉屎拉尿,尿褲子,不肯吃飯,不肯睡覺,擔心他摔著,擔心他感冒生病,以前是熬夜小能手,現在貼到床就想睡,腰痠背痛腿抽筋更是日常。
可這些種種,讓老人來經歷和承受,她們的辛苦更是要加倍。
“老漂族”,她們辛苦著,也委屈著!
老漂族,說的就是那些支援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離鄉背井,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據調查,我國現有“老漂族”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
這些數字後面,是一個個父母對兒女最深沉的愛。
吐槽老人餵飯,吐槽老人給孩子穿太多,吐槽老人溺愛孩子......可對帶孩子的老人來說,她們也真的是用心在照顧孩子,她們也辛苦,也會有委屈。
昀昀4歲,正是調皮搗蛋精力旺盛的年紀,對姥姥來說,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一個“小皮猴”,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沒閒著。
有時候,姥姥不舒服,也要耐心哄著孩子,讓孩子“允許”自己休息一小會。
而除了照看孩子,姥姥還要包攬所有的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打掃......唯一能稱得上休息的,就是帶昀昀去樓下散步,這樣的帶娃日子,是真的很累。
還有一位姥姥,背井離鄉去北京幫女兒帶孩子,有一天,孩子突然發高燒,姥姥急的不得了,趕緊給外孫蓋上棉被,想給外孫發汗。
女兒看到後一把扯掉了被子,脫口而出:媽,我工作壓力那麼大,您能別添亂了嗎?
姥姥像個犯錯的孩子,不知道說什麼,女兒匆匆帶著孩子去了醫院,留下姥姥獨自在家裡自責,她一時心裡堵得慌,想著不給女兒添亂,乾脆回老家吧。
臨走前,她想著再給女兒和外孫包點水餃,她包啊包,女兒回來了,看到女兒一臉的疲憊,趕緊又去給孩子煮了餃子。
那些心裡的委屈,她選擇藏在了心底,因為比起自己的委屈,她更心疼勞累的女兒。
@中國經營報 曾經採訪過很多“老漂族”的父母,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到陌生的城市裡,她們也會和兒女起衝突,也會有不情願,也會疲憊辛苦,也會有委屈,也會遇到居住問題,也會擔心醫保問題。
但當問到她們:辛苦嗎?她們的回答都是:辛苦,但為了孩子,一切辛苦也都值得了。
大多數父母,比起自己的辛苦和委屈,他們更心疼自己的孩子。
隔代育兒必然有衝突,但別讓衝突傷了父母的心。
隔代育兒,必定會有矛盾。
媽媽想讓孩子自己吃飯,老人卻總愛給孩子餵飯。
媽媽擔心孩子穿太多熱,老人總擔心孩子穿太少。
媽媽希望從小就立規矩,老人卻總覺得孩子太小,急不來。
其實兩代人,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堅持的方法不同,才會有各種各樣的衝突,對於這種衝突,只要好好溝通,就可以避免矛盾。
給老人足夠的尊重,少點責備和埋怨,明確好第一責任人,就可以化解很多隔代育兒的矛盾,具體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五點:
1、明確好第一責任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第一責任人,要起到主要作用,並承擔主要的責任,而老人的作用是輔助性的,很多矛盾,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好這一點造成的。
2、少點責備和吐槽,多一些讚美和肯定
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無論是婆婆或是奶奶,都是在辛苦付出,不要因為傳統的育兒方法就全盤否定,給她們足夠的尊重,做得好的地方,要多多讚美,一句:媽,還是你想得周到,就可以讓家庭氛圍變得更好。
有不合適或是不對的地方,也不要直接指責:這樣做不對,別添亂了!而是說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法,語氣一定要柔和。
3、給父母多一些笑臉,多一些鼓勵
照顧孩子真的很累,老人帶娃更累,別把工作上的壞情緒帶回家,在家裡,用笑臉和家人溝通,好情緒是會傳染的,壞情緒也同樣,在日常生活中多誇誇他們,感謝他們的付出,他們心裡覺得寬慰,更容易溝通。
4、讓老公做好協調員
當遇上育兒衝突時,讓老公做好協調員,先和老公意見達成一致,再讓他和父母溝通,只要老公在家庭裡當好了潤滑劑,一切育兒分歧也就迎刃而解了。
5、運用專家觀點提升權威性
老人都是過來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育兒方法,直接和他們說,他們未必能接受,這個時候,多引用醫生或是老師,或者身邊一些反面的案例,來和他們商量溝通會更容易接受。
比如說:醫生說寶寶穿多少合適,老師說孩子要自己吃飯才好,或是鄰居家太寵愛孩子導致孩子叛逆,不聽話等。
無論是誰帶孩子,都無法做到完美,但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就可以透過好好溝通來化解矛盾和衝突。
老人帶娃,不帶是本分,帶了是情分,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關心!
有人採訪過幫忙帶娃的父母,問她們為什麼願意幫兒女帶娃。
她們的心裡話,讓無數媽媽落淚,因為她們的答案都是——心疼兒女,讓兒女少點壓力。
這大概是為人父母最樸實的心裡話了。
帶娃累嗎?累,她們也會腰疼,肩膀痛,也會起夜難,但只是因為心疼兒女,所以自己的疼,自己的累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前陣子,一位來自山東的帶娃超人郭阿姨火了。
為了幫兒女帶孩子,已經64歲的郭阿姨一年到頭三地跑:寒暑假去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老家,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去江蘇,帶外孫。
忙活一年沒個休息時間,可當你問阿姨累不累時,她卻說:累也高興,辛苦也得帶呀,孩子們都要上班,我得幫他們減輕負擔。
“趁我還年輕,多幫幫你們!”是許多幫忙帶娃的老人最愛說的話。
我們的父母,養大了我們,再來養大我們的孩子,這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他們的本分,而是他們心疼孩子,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為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為了兒女生活能輕鬆一些,他們放棄了熟悉的家鄉生活,遠離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甚至離開相濡以沫的老伴兒,一起跳廣場舞的姐妹,她們的付出每個兒女都應該要牢記,要感恩。
所以,作為兒女的我們,不要只關注他們有沒有帶好孩子,也要關心她們的內心感受,少一些指責和吐槽,多一些理解和關心。
隔代養育,必定會帶來衝突,帶來爭吵,但請不要因為這些爭吵,而忽視了長輩的付出,在接受長輩幫助的同時,也要接受長輩與你的不同,有問題就溝通,有矛盾就解決,這樣才能讓家庭和睦,讓老人舒心。
願每一位隔代養育的老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參考文章
@紅星新聞 @中國經營報 @新華視點 @崔玉濤的育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