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你的發財樹”不孝女怒趕母親,眾人卻說做的對
“養兒防老”是祖祖輩輩流傳的一種說法,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子女成人,為的就是家庭傳承、老有所依,子女也應當盡到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不願贍養自己的父母,這本該被世俗唾罵、接受法律的制裁的行為,但有些人卻獲得群眾力挺。
最近,安溪的劉女士將自己的母親趕出了家門,聲稱:“我不是你的發財樹!”這樣的不孝女按理來說是應該遭人唾棄的,但鄰居卻說做的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家住安溪的劉女士家庭從小就不富裕,劉女士的母親吳某在生下女兒後由於經濟條件遲遲沒有生下兒子。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吳某覺得就是劉女士是女兒導致自己不受婆婆待見,於是就同大多數農村父母一樣要求劉女士從小承擔家中家務,父親是家裡唯一能給劉女士溫暖的人。時隔多年,吳某生下一個兒子,對這個兒子百般寵溺,有什麼好東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兒子。為了讓兒子得到最好的照顧還逼迫劉女士輟學,在父親和劉女士共同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小學就讀資格,可憐的劉女士每天上學回來處理要承擔家裡的家務還得照顧弟弟。
上天並沒有眷顧這個家庭,在劉女士六年級時父親不幸去世,吳某全全掌握家中財政大權,為了保障兒子的生活質量,不惜對學習成績上佳的劉女士說出“家裡沒有多餘的錢給你讀書了,反正讀書出來也是打工,你去打工吧”就這樣,劉女士放棄學業選擇外出打工,每月扣除日常所需給家裡的生活費,工作數年積蓄寥寥無幾。即使是這樣,吳某也沒有放棄壓榨女兒的想法,給女兒安排相親,只因對方家裡給的聘禮較多。劉女士第一次的“叛逆”便是與廠裡的一個男人組建了家庭,吳某對此很是不滿,但生米煮成熟飯了,也只能認了。
劉女士夫妻二人在自身的努力下,在城市站穩了腳跟,家庭條件也好起來時,吳某又上門希望女兒為弟弟買輛車,原因是弟弟有物件要結婚了。劉女士再也忍不住怒吼道:“我這些年給你的錢還不夠麼?家裡拆遷的錢都給了弟弟,我也沒說什麼。就因為我是女兒我就不配有自己的人生了麼,我不是你的發財樹,要錢找你兒子去”說完便將吳某轟出家門,朋友知道劉女士家庭情況的人分分支援,這樣的母親不要也罷。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重男輕女造成的,那麼重男輕女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呢?1、待遇不平等:寵壞兒子、冷落女兒
農村思想認為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女兒嫁人後便是“潑出去的水”,導致孩子不平等的待遇。自我約束能力差的男孩可能會變成“啃老族”,女兒也會因為常年冷落變得自卑不自信。
2、家庭不和睦:手足不願互相幫助
父母的偏袒會影響家庭的親子關係,甚至是子女之間的感情。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容易造就互不相助的局面。
3、不願贍養父母
孩子長時間被區別對待,就會對原生家庭產生厭惡,不願意主動贍養父母。我國的贍養義務指的是:子女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非主動贍養的子女多數只會做到前者。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孩子呢?1、不要區別對待
對於多子女的家庭來說,父母即使想“一碗水端平”也是很難做到的,容易造成偏心現象,然而偏心是孩子成長髮育路上的一個嚴重阻礙。父母給孩子樹立做任何事、對任何人都要公平處理的伴有,用實際行動教他們學會公平。這樣才能促進家庭和睦、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增加子女之間的感情
對於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來說,孩子之間的親密感情是最重要的,父母可以透過加強孩子之間的合作習慣,教會孩子要學會分享。
3、瞭解孩子不同的需求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性格也會有所偏差,孩子之間不要進行比較,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父母要仔細的觀察每一個孩子的需求,不能以一個孩子的需求去要求、對待另一個孩子。
4、端正自己的想法
不要以年齡、性別來約束孩子。要知道兒子不一定能養老,女兒一樣可以盡孝。幫助家裡年紀較大的親人改善這個觀點,摒棄內心“重男輕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