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最好的模樣是陪伴,即便一方遭遇病痛,另一方也依舊不離不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老一輩的愛情總讓人動容,近日,82歲的上海老人俞壽柏和老伴兒的故事感動眾人,帶癱瘓妻子曬太陽,給老伴兒拉鋸琴伴奏,不顧一切照顧好癱瘓老伴兒。
82歲的俞壽柏老人是據琴愛好者,自從老伴兒生病癱瘓後,老人每到天氣晴朗的時候就會帶著癱瘓的老伴兒外出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還經常拉據琴伴奏,老人拉據琴的第一個聽眾、第一個參謀、第一個顧問都是老伴兒,老人一直堅持給老伴兒拉琴對老伴兒進行音樂治療。
旁人都說老人的開支太大,老人說:"開支大就把房子縮小,再不行就把房子賣掉,無論如何,一定會不遺餘力的照顧好老伴兒"。真情演繹了你是我的陽光,讓人動容不已。
悉心照顧老伴兒,兩位老人共同過著美好的晚年生活,俞壽柏老人總說妻子是個善良的人,自己不論怎樣一定要照顧好她。兩位老人的溫暖故事讓人感動,而且兩位老人曾經的故事和經歷也十分讓人敬佩。
90年代夫妻二人不計回報的合力照顧四個孤老、是第一批中國社群志願者中的一員、癱瘓老人在退休後、沒生病之前,都每個月免費為居民理髮、免費為外地子女輔導功課。30年前,兩位老人無私的幫助他人,做他人的太陽,30年後俞壽柏老人毫無怨言的照顧癱瘓老伴兒、給她拉琴,成為老伴兒的陽光。
放眼社會,像俞壽柏老人這樣家中有重病、癱瘓老人的家庭不在少數,尤其在中國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截止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3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8%,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兩億的國家。在這兩億多人口中不乏很多患有重病、癱瘓臥病在床的老人,但並不是每個這樣的家庭都能像二位老人這樣平靜的過著日子,他們更多的是因為照顧生病老人,被債務纏身、飽受生活折磨。
家有重病老人有多難?男子活埋79歲癱瘓老母、重病老人在醫院不吃不喝,兒子失聯、家屬不管,這類讓人氣憤的新聞時有發生。但這類新聞的背後伴隨的問題是養老難、養患有重病、癱瘓的老人更難。電影《我不是藥神》裡有這樣一個畫面,得了重病的老太太,對警察說:"我生病吃藥的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對這類有病重、癱瘓老人的家庭,社會是否應當給予幫助?
"照顧老伴兒照顧不動了,我想喘口氣",老有所護是這類有病重、癱瘓老人的家庭的共同訴求。對於這類訴求,社會可以給這些家庭提供一些幫助,減小這類家庭的壓力。醫院可以推出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一些陪護機構可以培養一批專業的護理員,為這些老人提供專業的康復指導等,同時,政府可以給這類家庭一定的補貼,降低家庭經歷壓力,推行長期照護保險等相關險別等措施
中國相較於一些養老保障措施完善的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的經驗還尚且不足。可以借鑑國外的有關做法,完善養老保障措施,給這類有病重、癱瘓老人的家庭更多的幫助,讓更多患有重病、癱瘓在床的老人得到更多的保障。
國外的一些國家養老醫療服務比較完善健全,大多推行社群醫療機構和城市醫療箱結合的辦法,建立"專門"醫生制度,即制定一個專門為老人看病的醫生,同時在老人的電話上安裝專門的醫療報警按鈕,另一方面,一些國家設有家庭病房,將一些行動不便但有不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老人集中在家治療,這些措施對患病、癱瘓老人的起了更加有效的保障。我國社會也可以吸取國外的優秀經驗,對這類老人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措施。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必經的程式,我們終將有變老的一天,也沒人能夠預料病痛何時到來,願你我在病痛到來的那一天依舊有人陪伴,更夠得到社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