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限電”突然成為了一個輿論熱詞。
多年未見的停電現象在寒潮下重現,湖南、江西、浙江多地近日接連出現停電情況。近期浙江義烏、金華、寧波、溫州,湖南長沙、江西等多地陸續釋出有關“雙控”、“有序用電”的通知。浙江部分工廠已收到“停電限產”通知。一邊是經濟復甦,工業用電猛增,一邊是煤價提漲、電煤供應緊張,發改委緊急協調限制煤價,火電廠壓力山大,再加上“節能降耗”指標壓力,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再現。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記者謝夢麗報道:12月14日,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從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獲悉,受今冬首個寒潮的影響,當日11時21分,江西電網統呼叫電負荷達2547.5萬千瓦,排程發受電電力達2631.1萬千瓦,均創歷史新高。12月15日起,江西開始啟動今冬可中斷負荷和有序用電工作。
據瞭解,此次寒潮來襲,部分地段出現覆冰現象,覆冰最厚的線路為國網九江供電公司管轄的110千伏妙廬線,覆冰1.4毫米。目前各地供電正常,未發生線路故障,但電力供需形勢嚴峻。為此,江西省發改委決定從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實施可中斷負荷,並啟動有序用電工作。
浙江義烏有市民稱,義烏城區的路燈在晚上都會關閉。對此,義烏市政府服務熱線工作人員迴應,此舉是為響應節能減排政策,城區主幹道以及小區裡的路燈會選擇關閉,該措施將會持續到年底。
晚上5點半以後,沿義烏國貿大道從東北至西南橫跨整市區,道路均處於黑暗之中,車輛需要開啟遠光燈才能正常行駛,沿途只有來自高層居民樓的零星燈光。另外義烏多個地標包括萬達廣場、市政府、東陽江沿岸、海洋商務大廈等也均只有零星的燈光閃爍。這樣的景象將持續到12月31日。
義烏此番“拉閘限電”主要物件是工廠、寫字樓、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用電目前不受影響。採取的措施主要為,自12月12日起至12月31日,寫字樓、機關事業單位辦公樓在氣溫低到3℃時方可開啟空調等取暖裝置,且設定溫度不得超過16℃;酒店、商場大廳的中央空調及外牆電子顯示屏、電子Logo關閉;城區主幹道路燈、各個小區路燈及街邊店鋪的電子招牌關閉。
相較之下,工業企業用電受到的影響較大。一份名為《12月份工業用電停電計劃表》的檔案顯示,根據金華市節能降耗要求,12月13日至12月底的節能降排措施標準為:A類企業,不停;B1類企業,高能耗開三停一(每開工三天便停工一天);B2類企業,開二停一;C類企業,開二停二;D類企業全停。
作為小商品行業裡的世界工廠,義烏市郊遍佈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小商品生產企業。有工廠人士表示,因疫情導致外貿訂單減少,他們目前主要是向國內市場出售庫存商品,所以限電停工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不是很大。
但對另一些商家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幸運”。
一服飾工廠的負責人表示,按照相關要求,他們的工廠開一天停四天,“生產線全部斷線了,沒辦法,工人頂不住,還不如提前回家過年。”
12月13日,金華市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節能辦公室釋出了節約用能倡議書,倡議全體市民迅速行動起來,形成全域節約用電的良好習慣,並將倡議書下發至包括義烏在內的所有下轄區縣。
在長沙,出現了供電不足導致大面積停電,因為沒有電梯,有的市民被迫爬30樓上班。
長沙市、湘潭市、岳陽市等多地都陸續向市民釋出了有序用電的倡議,呼籲儘量不同時使用電爐、電烤爐等高耗能電器。錯峰用電,減輕供電壓力。
在我的印象中,上一次遇到這種供電緊張的現象,還是在本世紀初,那時候電荒警報頻響,拉閘限電此起彼伏。
這些年來,電力一直處於充裕的狀態,各種亮地工程和燈光秀紛紛上馬,本以為,我們已經徹底告別“缺電”年代。
沒想到時隔十多年,拉閘限電重現江湖,我們又回到了原點,甚至面臨電梯都快用不上的窘境。
缺電,苦的是百姓。現在城市裡都是幾十層的電梯樓,沒了電,簡直是要人命的,尤其對老人、孕婦、孩子等弱勢群體而言。
而部分企業,更是此次“限電”的重災區。
上半年因為疫情開不了工,好不容易熬過疫情,又經歷淡季,終於熬到年底旺季來臨,剛看到希望,忙著開足馬力生產,交付訂單,挽回今年的損失。沒想到“限電”又來了。
有人悲嘆:上半年賺不到錢,下半年不讓賺錢。
那邊訂單交不了,面臨違約,這邊房租、工人工資還得照付,許多工廠老闆簡直要崩潰了。
那麼,這場突如其來的“限電”,是如何發生的?
這,恐怕要從最近這些年的能源轉型說起。我們有龐大的煤炭儲量,有全世界最成熟最先進的火力發電技術,火力發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低廉和充足的電力,這也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競爭力所在。
但隨著清潔能源的發展,煤電被認為是一種不環保和落後的技術,地位日漸尷尬。於是,關閉煤礦,關閉火力發電廠,各地的行動可謂態度堅決,幹得轟轟烈烈。總之,要死死壓住火電產能,死死控制煤炭用量,哪怕不惜代價。
於是火電產能在許多地方要麼持續零增長,要麼不斷縮減。
沒有火電產能的增量,只有靠清潔能源了。但是,太陽能、風電、水電的發電成本雖然不斷降低,但一直沒法做到穩定持續供應。
過度依賴清潔能源,一味削減火電,其實是盲目的,能源結構的轉型,應當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靠市場的力量,而不是靠行政之手的主導。
火電確實存在汙染,但是隨著國內火電企業多年的技術攻關,火電的超低排放技術其實已經非常成熟,許多火電廠早就摘掉了汙染大戶的帽子。
最近幾年,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遭到國外”卡脖子“,常常引起輿論的熱議。
但是許多人忽視了,我們一些時候被”卡脖子“,不是因為國外,而恰恰是因為我們自己。
比起高調的環保目標,民眾的生活,企業的生存,千千萬萬人的飯碗,到底孰輕孰重?
這個問題難道還沒搞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