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始,疫情期間,健康碼還沒有得到普及的時候。想必大家都有著一段四處填寫自己個人資訊的時光,而到現如今,我們不禁想起,當時我們曾登記的那些資訊現在都去哪裡了?
近期有不少的群眾曾反應到,最近接到的各種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越來越多,而在一開始所留存登記的一些個人資訊現在將如何處置了呢?
當調查了27家的各種企業機構時,發現,絕大多數的收集的個人資訊其實存在留存的情況,當然也有部分銷燬的情況。在調查時候,有部分的對於登記的現場紙質資訊並沒有進行保護,僅僅隨意的攤開放在桌子上。
根據調查的7家寫字樓顯示,紙質版的登記資訊基本交給物業所保管,而在採訪的10所大型超市中顯示有兩家仍然儲存著登記的資訊,10家餐飲店中,有4家對於資訊仍有保留。
雖然在目前的調查中顯示,多數調查的地方已經沒有登記客戶的本子,而這也已經被健康碼所取代了。但是並沒有人去監督是否有人會掃碼。
對於詢問疫情早期時候對於登記的個人資訊做怎樣的使用時,大多工作人員表示說是用來追溯患者的生活軌跡,而也基本表示自己在採集完的資訊經過公司安排後會他統一進行銷燬,而且表示絕對不會外洩,並表示自己也不存在把資訊錄入電腦的情況,畢竟自己也沒有這個經歷進行錄入的操作。
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各個企業在收集的個人資訊多為自行封存的情況,當詢問有關工作人員時,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在於少量人員資訊的單位和地方對於資訊洩露的危險性其實更小,而信訪辦表示,就算是沒有疫情沒有登記,他們也將會定期對資訊保安的使用進行檢查。
但是對於詢問疫情期間個人登記資訊的儲存保密的情況有沒有具體的措施進行防範,而工作人員卻表示沒有防範措施。
而對於個人資訊的洩露,有專家表示,在很多情況下,得知使用者的資訊的方法和途徑並不是唯一的,所以在很多時候,在懷疑某個機構或者團體在洩露自己個人資訊的情況下是很難舉證的,所以法律上是以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進行處理,也需要得到確鑿的證據才能進行維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有力證據的收集作為我們個體而言卻是十分的艱難,所以此類問題作為維權來講是十分的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