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冬至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節氣。
冬至是中國民俗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節氣,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過了,就是一年中的數九寒天真正的到來了。天氣會一天天的變得更冷了。北方的冬天更是難熬了,冬至開始接下來就一天天盼望著過年,盼望著春天了。
在中國每一個所謂的節日,我們都會有一些民俗的飲食習慣,關於冬至吃什麼的問題,各地也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居住在北方,只知道北方的冬至是吃餃子的。
其實關於吃餃子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的由來呢。餃子在早期的時候是被叫做“嬌耳”,發明人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他著寫的《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告老還鄉。看到家鄉很多百姓由於貧窮,耳朵都凍壞了,張仲景決定要救治這些窮苦的百姓,在張仲景研究之後,在冬至那天,煮出了“祛寒嬌耳湯”。用辣椒以及一些驅寒的藥物煮制羊肉,包上面皮,形狀就像耳朵,所以又被叫做“嬌耳”。煮熟之後分給那些病人吃,一段時間之後,凍壞的耳朵就好了。為了紀念這位“醫聖”也為了冬天不凍耳朵,人們也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了現在,每到冬至的這一天,大家都還會包餃子吃,說是冬至不吃餃子還會凍壞耳朵這種說法呢!
其實有時候,一個節日,一種習俗,也就成了一個傳統的習慣。當我們把它作為一份儀式感重視起來的時候,也是對生活的一份真心擁抱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這樣每一天的日子,都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也能為自己和家人以及身邊的人一份溫馨的祝福,又何嘗不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呢。
小時候最不願意過冬天,那時的冬天總覺得比現在要冷很多,一到冬天,總是穿著母親親手做的厚厚的大棉襖,棉褲還有笨重的棉鞋,上學路上還要帶著厚厚的帽子和圍巾,學校的教室裡也沒有暖氣,就是有一個小小的煤火爐在牆角,也沒有多少熱量。那時候,上學的同學們,大都是凍手凍腳還有的耳朵和臉蛋也凍出了紅紅的大疙瘩。記得我們班有一個男同學,因為家裡生活條件不好,穿的棉襖都是舊的,很薄,整個手背都凍破了,黑紫色的留著膿血,伸出手寫字的時候,看著都特別嚇人。那時候,家裡也沒有條件取暖,天氣太冷的時候,外間屋裡廚房水缸裡的水都能結了厚厚的冰,早起母親做飯的時候,就把冰鑿開舀水做飯。白菜放在睡覺的屋子裡,也會凍壞一層。那會兒不像現在有空調,電取暖,甚至水暖氣,不夠日子也就那麼過來了,就是覺得每一個冬天都特別的漫長。雖說現在我們是農村,沒有城裡供暖的那麼熱,但是村裡也都是改成了空氣能用電取暖,冬天室內溫度10攝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覺到寒冷。
冬天總是覺得太過荒涼,而讚美冬天的詩文總是少之又少,最多的也就是描寫梅花和雪景,自己從未親眼看見冬天的梅花綻放吐豔,或許是自己生活的地理環境不適合梅花生存,也就沒有梅花在這裡能生長綻放吧。據說梅花開在臘月,所以梅花也稱臘梅。冬天裡的梅花傲霜迎雪,總是成為激勵人們向逆境抗爭的象徵。就有一句詩熟記於心:梅花香自苦寒來!
冬至之後雖然天氣越發寒冷,但接下來的元旦和春節卻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每個人都是塵世中匆匆過客。人生有諸多煩惱和磨礪,正如自然界一年四季週而復始,而人生季節一去不復返,有多少冬季即使是寒冷也不能重複,我們要珍惜每一天。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冬天是一年的終結,也是新的一年伊始,而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心中有愛,就不會感覺寒冷,希望就在絕望中誕生。
最後為大家送上冬至節日祝福,記得冬至日一定要吃餃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