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遼寧省瀋陽市附近一社群居民設計了一套停車管理系統,被網友譽為“最便宜的門禁系統”。小區內機車移動通道由兩扇鑄鐵大門把守,大門半封閉,並用一系列掛鎖連線。每個鎖都是一把“鑰匙”。推開兩扇門,掛鎖總長度超過1米。經過統計,一共有66把鎖。主要目的是防止外來車輛進入。鎖頭材質不同,新舊程度不同,但鎖體表面標有單元號,便於居民辨認。如果私家車進入,車主下車後需要拿出一把鑰匙開鎖,才能開啟兩扇門。車輛進入後,再次下車把大門鎖鎖上。
看了這篇報道,不禁為這個小區的業主們點個大大的贊!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社群自治辦法,既有腦力含量,也有體力含量,而且大大節約了成本,同時確保安全。試想,66把鎖加起來也是個不小的分量了,每次進出小區要找到自己的那把鎖,開啟後還要搬起其他的鎖。否則別的鎖經常在地上拖影響使用,也容易影響門禁的效果不是?這一搬起來然後再搬回來重新鎖上,多少起到了鍛鍊身體的作用,這裡的體力含量比坐在車裡等著抬杆高出許多吧!
再說腦力含量,那更是槓槓滴!想想看,那鎖可都是實名制,誰開了忘記重新鎖上,鄰居都可以追蹤溯源,從而保證了每個業主都要對自己和小區鄰居們負責。同時,每戶都有自己的鎖,只要開啟自己的鎖就等於打開了門禁,也省去了專門找保安負責門禁或者按照門禁道閘的成本。就憑著這種“去中心化”“實名可追溯”以及低成本,這套鎖鏈門禁就有那麼點區塊鏈的意思。
第三條其實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透過這套鎖鏈式門禁,真實地構建起了社群共同體,讓每個業主都自覺地養成了公共意識。因為,只要稍微細想一下就不難想到,破壞這個鎖鏈式門禁系統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個業主不按規矩辦事,比如看到別人佔的車位不順眼或者其他不滿意,然後自己匿名在這套系統之外再加上一條鐵鏈,又或者自己的鎖給外人多配幾把鑰匙,這套系統就會徹底“宕機”。因此,這套門禁系統能夠正常執行,真的是需要社群成員們彼此信任才行。因此,這套鎖其實也是社群的“連心鎖”。
這樣來看,這套系統能夠正常執行,從本質上說,靠的是技術手段(自發的區塊鏈技術),同時也靠道德的力量。離了哪一條,都不能達成目前的效果。
小區的門禁是如此,社會治理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