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新聞經常出現在熱搜:
一個年輕的文質彬彬的父親,夥同妻子,親手殺死了女兒,然後夫妻兩人一起跳海自殺。結果是女兒死了,妻子死了,這個叫鄭大偉的父親卻落在了橋墩上,全身骨折,僥倖活命。
只是,他已經萬念俱灰,一心求死。
於是,他一再向法官請求:請判我死刑。
他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兒呢?
得先從他的投資比特幣失利說起。大學畢業後,他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玩金融“。一開始他投資比特幣,賺得盤滿缽盤,年紀輕輕,身價就已經接近千萬了。
於是,他的貪念如野草般瘋長,不但把自己全部的錢投進去,還向親戚朋友借了很多錢。
可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比特幣突然暴跌,他直接虧了兩千萬,不但自己傾家蕩產,借回來的錢全部賠了進去。
上千萬的鉅額債務,怎麼還呢?
於是,絕望的他決心自殺,妻子苦勸他無效之後,也決定跟他一起去死。
然而,他們有一個三歲的女兒。
他們死了後,女兒怎麼辦呢?
夫妻倆都不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知道孩子沒了父母的苦,所以他們不忍心把孩子孤獨地留在這個世界上。於是,就有了鄭大衛用刀親手殺了女兒這一幕。
常言道”虎毒不食兒“,但是這個父親親手把女兒殺了,他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嗎?顯然不是,他只是絕望到了極點。我們經常在談論原生家庭,那麼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呢?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有人用童年治癒自己,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如果這對年輕的父母不是在缺愛的童年中長大,也許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就不會如此的偏激了,甚至私自決定了女兒的生死,即使他們走了,孩子起碼可以活著,有他們原生家庭的成員照顧,可惜原生家庭給不了他們想要的。
看到這個新聞,我不禁想起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裡,那個叫浩介的年輕人的故事。浩介的爸爸生意失敗了,欠下了一大屁股的債。於是,爸爸決定帶著媽媽和浩介一起逃跑躲債。但是浩介不想過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於是,他趁著父母停車加油的空隙,逃跑了。他變成了孤兒,在孤兒院長大,他從來不跟別人說起自己的身世。他一直都活在爸爸是懦夫的陰影裡,直到有一天,他知道了父母開著車開進了海里,自殺了。警方認定他們一家三口都是自殺了。於是,浩介有了另一個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也是父母可以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他終於釋懷了。
藝術的確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浩介的命運跟這個命喪親父之手的小女孩是何其的相像。浩介活下來了,小女孩沒有。如果鄭大偉可以把女兒託付給他人照顧的話,這個女孩子的命運是否會不一樣?親生父母陪伴的缺失加速了這對年輕父母毀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人生皆苦,唯有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