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一年又要過去了,這一年,磕磕絆絆走過來,到了年底,春節將至,人們過年的熱情也高漲起來,今日冬至已到,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夜晚最長的一天,願你在這個長夜能融化掉這一年所有的不快樂!”
冬至過後,不少朋友關心後續天氣的問題,接下來的時間內氣溫偏冷還是偏暖?春節期間,天氣冷不冷?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下面就跟大家一起,透過老祖宗留下來的諺語,做一個預判。
曾經在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則訊息,認為拉尼娜現象的出現,會導致全球大範圍的氣溫降低,今冬可能是全球經歷的第一個極冷的寒冬。所謂的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厄爾尼諾發生的較為頻繁,不少人透過一些新聞媒體的渠道,知道是太平洋水溫上升導致了氣候變暖。拉尼娜則與之對立,是指太平洋水溫下降引起的氣候偏冷,但是拉尼娜波及全球大範圍降溫的訊息,是否真實可靠呢?
有專業部門進行了闢謠,認為雖然拉尼娜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今年冬天較為寒冷,但並不一定代表著,只要拉尼娜現象出現,就一定會使全球氣溫驟降。尤其是在全球普遍升溫的整體背景下,我國氣候變化的原因也更加的複雜多樣。拉尼娜現象可以導致部分地區氣溫下降,但並不會絕對影響我國。那麼,今年冬天到底怎麼樣?我們試著透過諺語看一看。
一、“冬在頭,賣了被子去買牛,冬在中,十個牛欄九個空,冬在尾,凍死鬼。”
這句諺語也許很多年輕人沒有聽過,畢竟現代技術發展,社會上已經衍生出了成千上萬個工種,年輕人很少接觸農事,不過這則諺語的字面意思並不難懂。這裡的“冬”字並不是指的冬天,而是指的“冬至”這個節氣。
“冬在頭”發生在農曆的月初,那麼百姓不用受凍了,把被子取出來變賣,用換來的錢去買牛;
“冬在中”指冬至在月中,意味是一個暖冬,牛欄裡的牛要下地幹活了,人們開始為播種做準備;
“冬在尾”形容了冬天的極寒導致民生凋敝,是說如果冬至發生在月末,那麼這個冬天就不太好過了,將是一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季,人們無法下地幹活,只能窩在屋子裡取暖,第二年的春天也很可能天寒地凍,影響農事生產,貧窮的人們因為房屋簡陋,在禦寒方面差了一些,所以才會有凍死鬼一說。
二、“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季下雨通常發生在南方,這句諺語多流傳於南方,意思是如果冬至天氣晴朗,過年的時候就可能遇到降雨天氣,到了正月以後,雨水也會相對較多,雨季延長;如果冬至這天下雨,那麼過年的時候就會是晴天,所以很多南方的農民還是希望冬至下雨的,意味著過年的時候會有一個好天氣,更有利於走親訪友,外出遊玩。
三、“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這句諺語也比較好理解,如果冬至這一天下了雪,那麼預示著來年以後,乾旱天氣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冬至這一天冷風呼嘯,那麼接下來的日子裡,冬季比較寒冷,要做好禦寒防寒的準備。在古時候,農民們會十分注重冬至這樣的節氣,畢竟冬季的寒冷情況往往和下一年的農民收成有關,那個時候的農民種地只能靠天吃飯,如果天氣好,皆大歡喜,如果遇到惡劣天氣,弄不好就會顆粒無收,對於農民會損失很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發達,已經很少有人透過諺語判斷後續的天氣情況,基本上都會先看天氣預報,而以前的諺語,大家可作參考,具體冷或暖,科學才是硬道理。
除了上述之外,人們對冬至十分重視,在這一天也衍生出了很多習俗。在南方地區,家族制度比較興盛,福建一帶多流行祭祀祖先的傳統習俗,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會把祖先的牌位供於家中正廳,擺放供桌,祭品和香爐,子孫跪拜,告慰祖先。
在北方,比較普遍的習俗是吃餃子,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會擀麵皮,混上各種肉餡或素餡的餃子,一碗碗熱騰騰、滾燙燙的餃子被端上了餐桌。一些地區到了冬至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早餐、中餐、晚餐花樣不同,意味著年年長高的吉祥寓意。
冬季寒冷,吃羊肉、喝羊湯的地方也不少,據說是從漢代開始,西北一代的人們在節前會給長輩們送一些牛羊肉作為禮品,到了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備上大鍋,熬好羊肉湯,香味四溢,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