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為庚子鼠年冬至,地球公轉一圈需要一年的時間,今天的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23.5°S,南半球是夏季,而我國是一個地處北半球的國家,絕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北溫帶,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很多人都從學習中接觸過每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那麼今年為什麼是12月21日呢?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
冬至節氣一般在12月的21日-23日之間,有時候是21日,有時候還是23日,而有時候又變成22日,其實冬至並沒有固定的特殊一日,因此被稱為“活節”,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者一氣,在一年分十二節和十二候,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二十四節氣。按照天文學的說法,太陽垂直射向南半球南迴歸線23.5°S的那天就是冬至,所以平年的冬至一般是12月22日,但是,如果是閏年,而閏年的陽曆2月有29天的時間,比平年多出來一天,所以,閏年的冬至日期一般在12月21日。
冬至日的太陽直射點
我國自古就流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從我們小時候就有,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為了紀念誰嗎?
冬至吃餃子
其實冬至吃餃子是有淵源的,餃子原名“嬌耳”,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時期,他曾經任職太守一職,為民看病開藥,大行醫聖之風,後因種種原因辭官回鄉,為鄉村鄰里看病把脈,而正值其回鄉之際是冬季,看到鄉親們骨瘦如柴、面黃肌瘦、體弱多病,飢寒交迫的不少人耳朵凍壞了,便讓其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驅寒嬌耳湯”醫治凍傷,他把羊肉、中藥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形狀的麵食也就是“嬌耳”,煮熟後,分給求藥的人吃,人們喝了肉湯吃了嬌耳,渾身暖和、兩耳發熱,耳朵的凍傷就治好啦,後人們就學起了醫聖的樣子,冬至吃“嬌耳”現稱餃子,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的“驅寒嬌耳湯”之恩。現今,總聽老人言,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所以,今天別忘記吃餃子哦。
醫聖 張仲景(公元150-2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