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發生一起弒母事件:46歲的全職媽媽徐某,在家中遇害,為了兒子考學,在高中旁邊租房陪讀。
高三兒子,陪讀媽媽, 弒母慘案。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一個月前發生另一起弒母事件。
遇害媽媽是一位老師,平日家教甚嚴,母子之間經常吵架,他也是一位陪讀媽媽,兇手李某某是一位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曾獲得年級第一名。
都是高三學生,卻選擇怒殺陪讀的母親;
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家,卻瞬間跌落家破人亡的慘景……
這些極端案例,令人心痛,更讓我們反思。
到底是多大的仇怨,讓花季少年對母親痛下殺手?
到底有多少孩子,表面上聽話、懂事,但背地裡卻極度壓抑?
這是不是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遠
“叛逆期”是近年來屢見不鮮的詞彙,德國教育哲學家斯普蘭格在其1924年出版的《青年心理學》中提出的“叛逆期”以來,大家便深以為然,卻很少有人會質疑“叛逆期”是否真正存在。
中國國學教育傳承千年,有四大板塊,分別是: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孩子的教育順序就是幼兒養性做好了,童蒙養正階段就不會難,做好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就水到渠成,根本就沒有“叛逆”一說,這就是自然後果法,這便是傳道。就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一般,今年的冬天是暖冬,但他也是冬天,這種四季的變更規律不會變,教育也是如此,有規律可循。
鄭板橋七歲吟詩作畫,王勃13歲就寫出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甘羅12歲拜相……在他們身上何曾有過“叛逆期”。0-12歲,幼兒養性童蒙養正階段是人生教育的關鍵時期,錯過了,就是一生。
弒母案件頻頻讓我們深刻反思便不難發現,這些案件中的母親都有著高學歷高文化,、高背景,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極高,一次小小的考試失敗都會換來父母嚴厲的批評。這樣的高壓教育下,孩子不逆反才怪。因為父母24小時無休止管控孩子的學習,孩子沒有自由和空間,壓抑的情緒無處宣洩,久積成疾,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學習成績不是人生的全部,讓孩子從小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性和高尚的品行,才是教育的關鍵,現在的孩子從小學便有各種補習班奧賽班,一直以成績為最終目標,一直盯著成績,人性就會變得狹隘,當有一天引以為傲的成績失去光彩後便無所是從,甚至會抑鬱,這也是現在高學歷人才抑鬱症多發的原因之一。
作為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性發展吧,成績不代表所有,童蒙養正,我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