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手機,真的方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嗎?

77歲的徐德厚曾是60年代的大學生,專攻無線電專業的他在退休後卻發現,過去學過的技術甚至不能幫助他在便利店用網路支付買東西。

疫情後的居家隔離,加劇了他和現代科技之間的格格不入——不會網購、不會點外賣、不會用手機展示健康碼……徐德厚甚至難以維持原先的生活質量。

對於那些不會熟練使用手機的老人來說,當所有通向便捷生活的軟體被濃縮到手裡小小的六寸螢幕時,他們的焦慮感史無前例地加強了。

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2.3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

“2億多老年人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為什麼我們不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時代的精彩?”

類似的例子還有文中的劉秀蘭、肖玉蓮等人,他們大多在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但如今依然疑惑於如何透過手機付款、社交、打車。

他們不該是被遺忘的群體、也不該是為年輕人分擔生育重擔的保姆人。

辛勞一生,他們也應當享受正常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與年輕人一起共享資訊化時代的發展果實。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段然

編輯 | 卓然

一部手機難倒“老學霸”

“你怎麼又忘了,不是才跟你說過嘛!”

68歲的劉秀蘭被女兒一句話噎得啞口無言。

她感到委屈,也有點不甘。她不是沒認真看女兒的演示,但女兒的手速太快,在手機上三下兩下就打開了支付頁面,她實在記不住。

急躁的口氣讓劉秀蘭本能地不想再“麻煩”女兒

十年前,她還沒這麼“笨”。

當時她剛從王府井的東安市場退休,離退休那天大家都很不捨,覺得單位裡損失了一個“能幹的大姐”。

在東安市場這些年,劉秀蘭幹過百貨裡的進貨、上貨、調存,懂得整套物流管理體系。

再早些時候,她還常在王府井圖書大廈裡看專業書、做簡報,在電商還沒被普及前,劉秀蘭就自己設計過百貨裡的ERC物流供應鏈。

按劉秀蘭自己的話說,她本是個可能成為“電商物流巨頭”的人。但現如今,她卻被眼前這個小小的六寸手機螢幕給難倒了

圖 | 日常看手機的劉秀蘭

“手機只有一個螢幕,沒有滑鼠和鍵盤,只用手指操作太不習慣了”,劉秀蘭說。

手機的操作考驗手指的靈活能力。但人年紀大了,反應不那麼靈活,面對“智慧手機”,只能讓她感覺自己“太不智慧”。

和劉秀蘭有相同挫敗感的,還有她的老年英語班同學,徐德厚。

今年77歲的徐德厚是個貨真價實的高材生。早在1965年,他就拿到了大學本科學位,主攻無線電專業。

前不久,居委會號召老年英語班的同學製作課程宣傳影片。徐德厚主動請纓,用專業的繪聲繪影剪輯軟體製作了一個影片。

當他略帶得意地給居委會工作人員展示時,對方卻問,“可以幫忙把影片發在抖音上嗎?”

“啥是抖音?”徐德厚當時就懵了,他聽都沒聽過這個軟體,更不知道怎麼把影片發上去。

“搞了一輩子無線電,現在卻只會用手機打電話、拍照片,自己會的東西都成了老黃曆。”

圖 | 正在操作手機的徐德厚

還有一年冬天,氣溫低到零下10多度。

徐德厚在車站等車。一陣寒風吹得他直哆嗦,這時他想起兒子曾用手機打過車,就拿起手機也想操作一番。

結果,開啟軟體後,他忽然頭腦一片空白

到底要先按哪個鍵?怎麼跟司機說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用什麼軟體支付?

無數個問題湧上來,他在路邊呆了許久也沒搞明白。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求助路過的年輕人,結果對方結果手機三兩下就幫他叫到了車。

徐德厚這才忽然意識到,年紀大、手指頭笨,手機上簡單的幾個步驟,老年人操作就要慢好幾拍

貝殼公益基於公益專案“我來教您用手機”做了一個調查,32%的老年人學習使用一個手機功能需要15分鐘

76%的學員能夠在40分鐘內完成一個功能或APP的學習;

但是,還有23%的老人學員需要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

周圍很多同學都開始用起字大、音量大的老年手機,但徐德厚不想用。

“如果用了,不就說明自己服老了?”徐德厚不想給自己帶上老年人的標籤。

“時代不能只屬於年輕人,2億多老年人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為什麼不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時代的精彩?

在智慧手機面前,老年人的笨拙、無力感,顯露無疑。曾是“天之驕子”,但如今卻跟不上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

智慧手機與老年人之間的矛盾,就像新手司機與手動檔汽車一樣,儘管心中充滿馳騁的渴望,但手腳搭配卻總是與思路脫節,讓自信心不斷受挫,最終寸步難行。

今年年初一場疫情,更是將老年人和現代科技的矛盾推向極致

那幾個月裡,班裡那些不太會用手機的同學,幾乎寸步難行。

徐德厚的英語班老師,71歲的肖玉蓮,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退休前曾在學校做英語老師。

今年三月,她照常去家附近的銀行取工資,但保安卻要她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

“我在這裡取了10多年錢,每個月都來,你不是認得我嗎?”

肖玉蓮在銀行門口反覆重複這句話,但對方一臉嚴肅,“有健康碼才能進入,這是規定”。

當她想進一步詢問如何操作健康碼,保安就不耐煩了,丟給她一句,“手機上有,回去問你孩子”。

圖 | 那時的肖玉蓮只會簡單的手機操作

她不得不折返小區。結果,小區保安說,之前社群發的紙質出入證要作廢,接下來也要用健康碼辦理手機出入證。

那一刻,肖玉蓮特別絕望,她兒子定居澳洲,今年更無法回來。她低頭看著錢包裡的出入證,紙張的邊緣已泛起磨損的毛刺。

肖玉蓮覺得,自己就像這張有形無實的出入證一樣,即將被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替代。

但她顧不上抱怨,眼下她需要立刻自學在手機上操作健康碼。

否則過幾天,她不僅取不出工資,甚至家門都出不去,沒有辦法買菜做飯,她和老伴的溫飽都將成問題。

70歲老人眼裡的“星星”

為了在手機裡找到健康碼,肖玉蓮找到了家附近、位於望京西園小區的鏈家門店 ——那是她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

聽完肖玉蓮的講述,門店經理陳洪通接過手機用了不到3分鐘,幫她辦好了健康碼。

用肖玉蓮的話講,那時的“鏈家的小陳”幾乎成為望京西園所有老年人的指望

圖 | 社群老年手機培訓班

那段時間,陳洪通和門店小夥伴們都在忙著安撫老人們的情緒、協助辦理電子出入證。

早在2018年,貝殼公益發起了“我來教您用手機”社群助老公益專案。

貝殼平臺上的門店走進社群,經紀人成為志願者、化身“小老師”,教老人使用智慧手機基本操作。

疫情期間,該專案線上下手機課堂搭建社群、再進行線上授課和答疑,幫老人們在特殊時期鞏固手機知識。

該專案於18年在北京社群試點、2019年在北京地區大規模推廣,今年推廣至全國。

北京鏈家的經紀人是貝殼平臺最早一批參與該公益專案的志願者。

2019年,陳洪通所在門店也加入到這個公益專案中。

開辦了北京望京地區第一個社群老年手機培訓班,成了叔叔阿姨們口中的“小老師”。

除了線下定期開課,平日裡,也有特別多社群裡的老人到門店諮詢手機操作。次數多了,陳洪通就更加堅定了要把“我來教您用手機”專案做好的決心。

圖 | 陳洪通在課堂上教授如何使用手機

他還清楚地記得培訓班第一天上課的場景,肖玉蓮鼓勵英語班裡老人們都來聽課,劉秀蘭、徐德厚就是第一批學生。

報名30人的班,講課當天實到50多人,教室被擠得滿當當的。陳洪通準備的50本紙質教材全發光了,這樣積極的場面是他沒預料到的。

“有些叔叔阿姨排斥使用智慧手機,就是覺得網上支付不安全”,陳洪通說,因此,第一節課上他的主題就是“手機使用的風險防控”。

陳洪通告訴老人們,接電話的時候提到中獎、銀行卡和錢,一律掛掉;陌生人發來的連結,一律不點、不隨便掃碼、不隨便連Wi-Fi……

上完那節課之後,劉秀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網購一次——她曾設計ERC物流鏈專案就是卡在了網路支付,這也成為她心裡解不開的結

圖 | 培訓班上的老人們在翻看教材

老人們常指著教材上的一處問陳洪通,什麼時候講到這裡。“他們問我的時候,眼裡特別期待,像有星星一樣”,陳洪通說。

但像劉秀蘭這樣的技術咖是少數,大部分老人在課堂上跟不上進度,有些老人拿了教材聽了一兩節課便不再來了。

人緣頗好的徐德厚告訴陳洪通,這些老人不來不是他講得不好,而是學得慢、不好意思問,臉皮薄

徐德厚認識不少身清華北大的高材生老人,他們年輕時大多是“無線電高手”。

但現在,七八十歲的他們卻要虛心跟小輩們學用手機,既拉不下架子,也怕學得不如人,丟了臉面。

圖 | 老人們在學習手機知識

課堂上會安排1名主講、3-4名志願者。

志願者會持續關注老人的學習狀態,一旦覺得他們跟不上進度時不等老人提出,志願者們會主動上前做輔助指導,不讓老人因為“面子”問題來而無獲

疫情期間,原先的線下課移至線上,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參與的老人反而越來越多。疫情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雖然不能出小區門,卻也讓他們有機會離科技更近一步。

僅望京西園一個小區就有近6000戶居民,老年人佔比大。疫情期間,其他小區的老人也想學辦健康碼、買菜、掛號,也找到陳洪通。

陳洪通當時外出不在門店,本想辦完事去阿姨家裡幫忙操作。結果阿姨等不及,硬是拄著柺杖去門店等他,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貝殼公益也號召了門店所有房產經紀人都加入隊伍。老人們有任何手機使用問題,都可以到全國超4萬家貝殼平臺合作門店解決。

圖 | 貝殼濟寧站社群公益課堂

雖然這只是個公益專案,但大家都特別上心”,陳洪通說。甚至很多經紀人在幫助老人後,更瞭解了老年人的難處,反而讓他們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對父母也有了更多體諒。

誰家沒個老人呢”,陳洪通說。

看著集團都大力推廣老人手機課堂的專案,陳洪通心想,或許未來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也能在門店得到幫助,他給老人們解決困難時也更有幹勁了。

濃縮排6寸螢幕裡的精神世界

肖玉蓮最近剛學會了做短影片。

她給老伴拍了一段在家附近踱步的影片、配上字幕和音樂,發給了遠在澳洲的兒子和兒媳。

許久未見的兒女看到手機裡父親的樣子,既感動又驚訝,一個勁兒地誇肖玉蓮進步驚人。

肖玉蓮之前的退休生活被游泳、剪紙、練字佔據,現在還新增了P圖、上網課、網購淘貨、影片聊天,樂趣是翻著倍的,從早到晚忙不迭

與肖玉蓮相熟的劉秀蘭打趣說,多給她一個禮拜八也不夠用。

前陣子,對門住的獨居老人家裡停電,請肖玉蓮幫忙。結果她開啟支付軟體,沒幾分鐘就替鄰居交上電費。

“當時他看我的眼神,簡直可以用崇拜來形容”,肖玉蓮得意地說。

劉秀蘭、徐德厚平日要照顧孫輩,手機對他們來說則成了提高效率的得力助手

圖 | 陳洪通在幫徐德厚指導手機操作

現在徐德厚出門連錢包都不帶,只帶手機。

他一進商場就會主動問服務檯,“你們這裡有沒有Wi-Fi?”像年輕人一樣,過起了蹭Wi-Fi的生活。

出行也是一樣。徐德厚已經很久沒有等公交了,他學會了看軟體提示,等車快到站了再出門,冬天也不會挨凍。

劉秀蘭會在和老夥伴聚餐時,提前用地圖搜尋附近的餐廳、查點評,給大家推薦餐館。吃完飯,她還負責教大家AA付款,聚會也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劉秀蘭提及,現在大部分老年人身上都有些慢性病。那些病痛重、或像她這樣家庭負擔重的老人,每天的活動空間只有家裡跟菜場,生活很乏味。

她經常能在超市見到一些大早上來排隊的老人,就為了買幾個便宜的雞蛋。

他們一次不多買,第二天還要再來,“他們不是缺那幾個雞蛋,而是把買雞蛋當成了每天的精神寄託”,劉秀蘭說。

有時她在想,她現在會用手機刷影片、看新聞、影片聊天。如果那些買雞蛋的老人如果也會用手機,是不是就能找到新的精神寄託。

一個智慧手機可能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多大改變,但卻能給他們的精神世界開一個視窗,對孤獨的老人來說,這種作用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

圖 | 培訓班上的老人在翻看教材

肖玉蓮對此深有體會。雖然每天從早忙到晚,但遠離兒女的親情缺失,讓她總覺得自己很孤單。

手機培訓課改變了這個狀態。她身邊不僅有了徐德厚、劉秀蘭這樣的老朋友,更有了很多一起學習的新朋友。

這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她的影響下加入課程的,在相互幫助和切磋中,她用友情來填補著親情的空缺

不過對於肖玉蓮來說,最能給她帶來情感撫慰的還是店長陳洪通。現在她每次來到鏈家門店,都會在心裡跟自己說一句,“我回家啦!”

圖 | 肖玉蓮幫助一起佈置門店

在她眼裡,陳洪通的感覺是近似於孩子般的存在。

肖玉蓮的英文課需要列印資料,一個電話打給“兒子”,陳洪通立刻幫她安排。

門店裡搞互動活動,肖玉蓮得知後主動過來幫著安排,他們之間早就像家人一般,是無需客套的你來我往。

截止到11月底,貝殼公益已為全國19個城市、421個社群、11萬人次,開展3630節手機學習課程。

他們不該是被遺忘的群體,他們也不該是為年輕人分擔生育重擔的保姆人。

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他們想與年輕人一起,共享資訊化時代的發展果實。

如果沒有老年手機課堂,他們可能在各自的生活裡按部就班,生活就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

肖玉蓮很感謝這個課程。上課讓她的晚年生活不止步於“面子上”的充實,而是真正從“裡子”豐滿了起來

她能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如今每天都過得有樂趣、有溫度、有滋有味

下一步,幫更多“老小孩兒們”上網衝浪

這種現象在其他參與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專案的老人中也十分普遍。學會使用手機後,他們越來越像老小孩兒,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嚮往。

專案負責人婷婷說,“未來要讓更多老人們學會用手機豐富生活”。

說這話時,她臉上的表情就像在寵溺孩子一般。在她和陳洪通眼裡,經過這一次課程的體驗,生命的兩端是相通的

圖 | 線下手機課堂

這些頭髮花白、動作遲緩的老人們,同樣需要用耐心呵護,就像手捧一個初生嬰孩一樣,不容半點馬虎。

陳洪通感覺門店的人情味越來越重,“以前中介就是賣房子,現在成了小區居民的服務站”,即使陳洪通不住在該小區,也感覺融入了小區生活。

現在小區物業舉辦的活動,陳洪通和團隊成員都會一起幫忙參與,社群裡的居民有房屋需求也會第一時間來找陳洪通。

圖 | 參與社群活動的房產經紀人們

“其實我們沒做什麼,只是抽出一些時間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小問題,卻能收穫他們這麼多的信任。”陳洪通說,辦課程收穫最多的不是老人們,而是他們這幫年輕人

誰都有老去那一天,今天多為老人做一些事情,讓更多人關注到老年群體,將來自己老去的時候,便能得到更多關愛。

情感就像手機裡的電波一樣,看不見,但卻很神奇,它能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延續和傳遞

就像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專案一樣,在情感的傳遞中,繽紛著老人們的生活,撫慰著老人們的窘迫。隨著專案已透過貝殼平臺拓展到更多城市和社群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加入這種情感的紐帶中,分享來自社會的關愛

陳洪通也同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他們,一起關愛老年群體。在情感傳遞的過程中做一個接力人,不讓關愛斷線。

他說,“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自己有需要時,這份情感和關愛還能再傳遞回來,溫暖彼此的餘生。”

(文中老年受訪者均為化名)

11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石首將建一所“高大上”的幼兒園,位於陳家湖公園,投資達9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