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整改勞務管理“一帽通”
近日,和平區應急管理局引入第三方智慧管理系統,不但安全管理人員由原來的15人,減少到了5人,而且這種24小時的科技監管,從工人進入到工地開始,安全帽上的“晶片”,就已經開始啟動,工作時的每一個動作都逃不過智慧的“鷹眼”。在華潤瑞府工地,記者來到了“智慧工地”的“心臟”——指揮中心,在大螢幕前記者看到,指揮人員一邊目不轉睛地檢視著大螢幕,一邊用對講器指揮正在現場施工的工人,進行塔吊調整角度。
此外,管理人員運用相關手機APP,可隨時將發現的質量隱患上傳到管理系統平臺。專案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人員透過手機APP提示,可進行現場隱患排查,督促立刻整改並嚴格複查監督,所有安全隱患整改透過數字化的方式即可封閉成環,及時得到整改。
實時監控管理降本增效
“透過運用系統輔助專案計算關鍵線路變化,準確預警風險,在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的同時,增強了企業和專案的競爭力,降低了履約風險。”瀋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智慧工地上,利用紅外對射和攝像頭,管理人員可透過手機APP隨時瞭解現場整體情況,並提取相關內容進行多維度分析,為供應商管理、物料現場管理等提供資料支援,實現降本增效。
工地結合塔機模型,對搭載塔吊執行監控系統,實時顯示多維度監測資料,透過實時的吊鉤監控畫面,實現塔吊執行狀態多方位監控。
動態顯示降塵噴淋自啟動
“所有裝置的執行資料都會自動儲存在系統後臺中,為安全教育提供依據,透過資料分析能夠提高塔吊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把握施工進度。”華潤瑞府專案負責人介紹說,施工管理人員可以實時透過現場的LED大螢幕檢視工地現場溫度、溼度、風力、風向等。專案搭載的環境監測系統可以控制霧炮、噴淋等裝置,當PM2.5超過設定的預警值時,噴淋降塵系統會自動啟動,達到降低粉塵濃度,改善施工現場環境的作用。
“和平區目前共有38個建築專案部,生產人員達6000餘人,建設主體較多、監管情況較為複雜,僅依靠‘人力’的傳統工作模式,很難適應實際需要。”該區安委辦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汛防颱、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業務整合,將與城市安全相關的諸多系統整合在一個統一的大系統裡,構建了跨部門、多網格合一的綜合性應急管理平臺,該系統可實現業務內容“看得全”、企業管理“看得深”、區域範圍“看得遠”、實時動態“看得透”、合力監管“管得實”、隱患風險“防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