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只有當憤怒真正被傾聽和理解時,它才會全部消散。”——卡爾·羅傑斯

孩子之間打鬧、打架,這事常有發生,家長要怎麼介入才合適?

若孩子真的出手打人,家長卻不理會、不處理,這樣做很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01

12月18號,浙江金華一男孩在蹦床公園對四個女孩大打出手。

原以為這是一個孩子之間小打小鬧的事件,結果還上了熱搜!

單單從影片中,男孩不僅出手傷人還惡語相向。

至於家長選擇了默許孩子的行為,拒絕道歉。

但事件的前因後果,還需要等待官方的告知。

02

在《萌寵小大人》中,有兩個小男孩因為瑣事吵架,並且還動起手來。

打架的原因是:

黃色衣服男孩泰勒搭建一座城堡,被紫色衣服男孩子祺用魔法棒給弄倒了。

而魔法棒是泰勒送給子祺的禮物,這讓泰勒更為生氣並要求子祺歸還魔法棒。

但子祺不肯定歸還,矛盾再次激化。

因此,兩人更是互不相讓毆打起來。

面對這場的場景,做為副院長的曾舜晞髮現了毆打的情況,及時制止毆打的事情持續。

詢問他們之間打架的原因,並讓他們相互道歉。

但,還處在憤怒的情緒中的泰勒表示:

“我可以說對不起,但是我不會原諒他。”

這句話,讓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更加升級。

此時,園長劉濤的出現讓他們兩個重歸於好。

那劉濤是怎麼做的呢?

● 留心觀察孩子,並安撫平復兩個孩子的情緒。

● 尋找孩子憤怒的原因,緩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 還原事件的真相,站在兩個孩子不同的角度。

● 及時處理原則性的問題,避免孩子因憤怒而產生撒謊等行為。

● 承認自己錯誤之處,引導孩子化解矛盾。

● 教導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學會與人交往。

● 承擔責任相處道歉,重歸於好。

處理孩子打架從來不是“要不要還手”、“該不該道歉”,這麼簡單!

孩子在玩耍打鬧時,難免有時會出現爭執。

看著孩子被欺負,家長們心裡有時候很不是滋味。

因為,自己平常孩子犯錯都不捨得打孩子,更何況自己的孩子被欺負。

結果,家長混入這場孩子的爭吵中,為了孩子大大打出手,相互辱罵爭吵。

在社會上這種新聞可不少見,那麼,孩子之間打架,家長要怎麼介入呢?

03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

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可能會遇到欺負人“壞小孩”或成為“壞小孩”。

要知道,暴力永遠是錯誤的,家長正確的干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阻止 ● 暴力的行為

家長若發現正在毆打時,應該第一時間將他們分開,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條件的話,將孩子分開在不同房間內,等待孩子情緒平穩。

避免孩子情緒不穩定,又再次發生毆打事件。

瞭解 ● 暴力的行為

孩子之間發生毆打,並非無緣無故。

等待孩子情緒平穩後,家長可以讓孩子分別陳述打架的原因。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能夠有效舒緩衝突的二次發生。

同感 ● 暴力的行為

得知孩子毆打行為的原因,家長可以根據原因適當表示同感。

這個同感並非是認同孩子打人的行為,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在認真傾聽。

讓孩子更容易恢復理智,而不是說完原因,還處在憤怒的中。

思考 ● 暴力的行為

知道孩子毆打的前因後果,這時候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不要急著做法官判定孩子的對錯,要學會做他們友誼之間的橋樑。

引導孩子是否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拒絕暴力的問題。

表達 ● 暴力的行為

家長知道原因,教導孩子換位思考後,可以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情緒。

例如,“我很生氣,你打疼我了。”或“能不能,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

以正面的言語表達,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和社交的技能。

道歉 ● 暴力的行為

當孩子拒絕道歉,家長可以帶著他一起道歉,以身作則告訴孩子,道歉並不是丟人的事。

告訴孩子: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引導孩子積極友好地和別人相處。

雙手是可以創造很多事,例如:打招呼、彈鋼琴、玩遊戲等等,還能幫助他人!

避免孩子學壞,用雙手反擊或是毆打別人。

最後,《家有兒女》中,爸爸夏東海卻說了這樣一番話:

“小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他們現在還小,將來早晚得遇到問題,不然一遇到問題就來找你,能行嗎?”

家長不可能一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所以,孩子發生毆打事件時。

教導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

11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世紀大道提升改造專案啟動實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