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福州最火的是一個參加馬拉松退賽的年輕男子。
他火的原因,不是因為退賽。
而是因為,他的女朋友穿著婚紗在終點等他,想製造一個驚喜。
然而,他退賽了。
寒風中女孩瑟瑟發抖了半天,沒等到人。打電話才知道,男友半道上,撤了。
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李麻花在一邊鄙夷,說,還不如我鄰居大媽,人家50多歲高齡,還堅持走完全場。
我倒是沒有輕視這個男子的意思。
昨天的半馬,是21.09公里,不是一段短距離。
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並且沒有堅強的毅力,要跑下來是很難的。
而且昨天尤其冷,是福州這種南方又南方的城市,也覺得又冷又凍的一天。
所以,跑到一半,感覺身體負擔不了,決定退出,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人生總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
比如喝一泡好茶,比如跑一場馬拉松。
昨天的比賽,村姑陳跑完打車回家,再洗了澡出來吃飯,路過尤溪洲的時候,還看到有大批的參賽者,正在往終點行走。
那已經不是在跑了,是真的在走,一步一拐,艱難蹣跚。
但是他們仍然目視遠方,堅持走完餘下的征程。
那一刻突然淚盈於睫。
這才是人類的精神,這才是體育的精神,是那種只要還有一口氣在,爬也要爬去終點的意志力。
是方孝儒用腰上的血,寫下的七個半“篡”字。
人類就是靠著這種永不服輸的勁頭,才把文明社會發展到今天。
所以那一刻,我由衷地敬佩他們,那些敢於走完餘下賽程的業餘選手們。
他們更應該獲得,在到達終點時雷鳴般的掌聲!
《2》
下午,吃了C(一種福州冬至必吃的糯米食物),又吃了茶友寄來的湖北橙,有點撐。
正在準備泡一杯武夷山於和偉家的慧苑肉桂喝的時候,有茶友來聊天了。
是一位買了我的書的茶友。
說按照我的書中介紹的方式煮茶,但煮出來的茶,湯色越煮越紅,並且,還有一些可疑的沉澱物。
我的本能告訴我,這茶有問題。
於是跟茶友交流了煮茶的湯色。
陳年白茶和老白茶,煮出來的湯色,一定是橙黃的明亮的,或者明亮深琥珀色的。
但切切不是紅色的。
白茶又不是紅茶,怎麼可能出來紅湯呢?
若是出來紅湯,那必定是這款白茶製作的時候工藝不到位,最大的可能就是渥堆了,把綠葉渥紅了,生成大量茶褐素和茶紅素,才會造成紅湯。
而如果是這樣,那這款白茶也就不算是白茶了,它改變了工藝,白茶家族將不再認它。
茶友覺得受益匪淺,於是又尋了一些自己買的茶出來請村姑陳辨認。
其中有一款,是荒野牡丹。
於是村姑陳分享了關於識別荒野白茶的經驗:
1、要野勁足,有類似野草、野蘑菇、野蕨菜之類的氣息。
2、要毫香濃郁,荒野白茶白毫多而密實,沖泡後茶湯裡毫香應該是很濃郁的。
3、老的白茶,還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年份的標準,那就是湯水醇厚、漿感強烈、稠滑度極強。如若不然,那必定年份不真實。
說到這裡,茶友問到一個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搞明白的問題:白茶的毫香,就是棗香嗎?
本來想大略說一下就過的。後來細想了想,應該很多的新茶友,都不太明白毫香與棗香的區別吧?
並且,毫香在什麼情況下出現,棗香又如何生成,應該也是很多茶友沒有弄明白的地方。
那還是細細說一說,比較好。
《3》
毫香不是棗香。
毫香,是白茶身上自帶的一股氣味。
白茶身上長滿了白毫,這股白毫在沖泡的時候,會釋放出香氣物質,這股氣味,就是毫香。
毫香的濃郁與否,標誌著這款白茶的品種是否純正、產區是高山抑或平地、工藝是否精良、以及儲存是否標準。
生於外地的、非福建本土所生的、適制白茶的茶樹,它們的白毫是不夠密實的,成品茶身上的白毫是相對較稀疏的,沖泡後茶湯中的毫香,是較淡的。
產自高山的白茶,由於高山氣溫低、空氣溼度大,為了禦寒,為了活下去,茶樹嫩梢(芽頭和葉片)上會生長出很多的白毫,又密又結實,這樣才可以保溫。
而產自平地的白茶,由於平地氣溫高(比高山高了3-5r攝氏度),屬於較熱的地區,為了散熱,白茶樹不僅葉片生得較薄,且身上的白毫也較稀薄。
於是,在成品白茶當中,高山茶的白毫更多,毫香更濃郁更明顯。而平地白茶的白毫相對較少,毫香也沒有高山白茶那麼明亮張揚。
在加工的工藝方面,日光萎凋和薄攤薄晾,會使得白茶茶青身上的大量白毫得以保留下來,於是,成品茶的毫香更足,而沖泡後的茶湯中毫香更明顯。
而如果工藝不佳,讓白茶茶青渥堆了,那就會使得茶青泛紅,並且白毫損耗,成品之後毫香相對較弱,沖泡後茶湯中的白毫,對著燈光一看就會發現,比日光萎凋和薄攤薄晾的白茶,要少掉三分之一左右。
另外,白茶加工完成之後,儲存的條件是不是標準,也影響著毫香的濃度。
用三層包裝法包裝起來,在密封、乾燥、離牆離地的環境裡儲存的白茶,它身體裡的白毫,是沒有受到傷害的,存進去之前是多少,存了一兩年之後仍然是多少。
但如果儲存條件不好,讓茶葉跑氣了,發黴了,變味了,受潮了,那白茶就會生出許多異味怪味來,比如巧克力味、梅子味、咖啡味、海鮮味、腥味等等,而毫香,早已經被這些怪味趕走了!
所以,根據毫香的存在與否,以及毫香的濃郁程度,便可以判斷出一款白茶的產區,工藝,以及儲存條件的好壞來。
《3》
毫香,它也是會變化的。
在新白茶身上,毫香是野草的氣息。
是十月間的高山上,那股子乾枯的野草的氣味。
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裡,那半人高的蘆葦的氣息。
是變紫了,結出了紫紅的籽粒來的狗尾巴草的味道。
是陽春三月,才下了雨又冒出來太陽,樹林間生出來大批的蘑菇,採回家曬乾後,到了冬天拿出來燉湯時,那股野菌子的味道。
而在老白茶身上,毫香是稻穀的味道。
並且,白茶年份越老,稻穀香愈發濃郁。
這股稻穀香,是你在乾燥的秋日,家家戶戶曬秋的時候,開啟一扇農家糧倉的門,那撲鼻而來的稻香。
是在寒冷的冬日清晨,外婆蒸的那一籠高梁面窩窩頭、玉米麵粑粑的味道。
是把小麥磨了粉,再炒熟,再加開水調均後的那股糧食香氣。
這股味道,濃郁而深沉,自帶安慰屬性——人類的骨子最深處,不就是對食物的渴望,對溫飽的嚮往麼?
毫香從新白茶到老白茶的這種變化,是正常的,是必然的。是白毫陳化和老去的標誌。
在新白茶的時候,毫香是鮮活的。在老白茶的時候,毫香是稻穀般的成熟與含蓄。
故此,如果一款老白茶,它的毫香,很弱,或者,它的毫香並沒有轉變成濃郁的深沉的稻穀香,那麼,它的年份,就值得懷疑了。
《4》
棗香,它並不是所有的白茶都會擁有的一股香氣。
棗香在新白茶身上,是沒有的。
棗香,在老白茶身上,也並非肯定就有。
棗香多出現在老的白茶餅身上,並且,是產區好,工藝精良,且儲存良好的老白茶餅,才會生成棗香。
產區不好,工藝不精良,儲存條件差的白茶餅,就算它的年份真實,它也不會生成棗香。
所以,那些動不動就說“我這白茶三年陳,有棗香”的人,肯定是在白日做夢。
要知道,棗香並不是一個路牌,並不是白茶走到那個年份,就自然會生成棗香。
並不是滿了三年,就會自動生出棗香來。
它又不是一棵樹,到了春天就會自動發芽。
實際情況是,大把的產區不好、工藝不好、儲存不好的老白茶餅,就並沒有生成棗香——它們頂多生成一股蜜餞味——像永泰李幹身上那種。
而有些人,偏要把這種果脯似的“蜜餞味”,當成棗香,去哄那些四處尋找棗香老白茶的茶友們開心,這實在就是有點欠缺良知了。
也偏偏有很多很多很多的茶友,興高采烈地用一百兩百三百五百塊錢,買了2002年、2008年、2010年的老壽眉餅回來,隨便一泡,就說有棗香。
或者放壺裡一煮,就說有棗香。
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村姑陳除了心痛,再不敢說什麼。
人家已經花錢,又何必去說實話,讓人家心裡不痛快呢?
有時候,當個不知道真相的幸福傻瓜,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5》
毫香,是白茶身上自帶的,是白茶的DNA裡先天具有的。
可以說,沒有毫香,就不算白茶。
就像沒有惻隱之心,就不算人類一樣。
棗香,是後天生成的,是好產區,好工藝,好儲存的白茶餅,在上千上萬個日夜裡,與空氣中的氧交換,轉化而出的。
它是上天賜予白茶餅的珍貴禮物。
收到這樣一餅白茶餅,就珍惜吧。
好好藏它,好好喝它。
天長地久有時盡,天若有情天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