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到自己曾經高空彈跳的經歷,站在八十多米高的跳臺上往下看,想象中的失重會讓自己有一種靈魂被抽離的感覺,害怕、眩暈,在跳臺上站的越久,四肢越麻木,也不敢往下看,也不敢回頭看,只是雙手緊緊地握著欄杆,平視前方,那是一種只能自己承受的無助和“不得不做”的勇敢。最後當然是選擇雙手抱頭,被管理員“推”下去,但真的不想體驗第二次。
看到學生跳樓的資訊後,筆者想到的是:都有勇氣選擇以跳樓的方式結束生命,難道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嗎?真的為他表示哀悼,不知道他在樓頂邁出那一步時,經歷了怎樣的無助和絕望。我們會害怕,會恐高,是因為我們渴望活著。當一個只為求死的人面對高樓,他的對於高度和生命應該是麻木的,對未來的絕望已經淹沒了生命本身渴望活著的力量。或者他們選擇跳樓,僅僅只是向這個世界的生存規則表達反抗和不滿,並且讓社會聽到他們的聲音。
他對於“被看見”的渴求,還有一篇遺書,闡釋了他求死的原因:一直以來堅信做題是唯一出人頭地的途徑,放棄了其他方向,並逐漸強化做題這一優勢,大學之後希望突破自己,全面發展,放棄了做題這一唯一優勢,幾年後才覺悟,還是做題有用但已經失去做題的優勢。保研需要看分數,當自己分數不達標,心理落差大,自認為前途渺茫,所以進行自我毀滅。
生命在他這裡,彷彿缺少了韌性和本該有的活力,像一片枯黃的樹葉,艱難地在枝頭掛著,成績是唯一與樹幹的連線,汲取微弱的養分。當秋風襲來,便會立刻凋零,如此脆弱,缺少力量。死後,一篇遺書昭告天下,用生命與生存規則抗爭,力量也過於單薄。是規則錯了嗎?好像更多的是頑強活下去的人。
很多大學生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應試教育培養了做題的能力,但見識其實有限,填志願的時候不知道該選擇什麼。當時喜歡歷史,又害怕不好就業;喜歡漢語言,家裡反對;想嘗試一下計算機,又擔心學習過程太痛苦。最後隨便填了一個,然後調劑到一個不那麼喜歡的專業裡,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四年,畢業了依舊迷茫。
每個人的境遇不同,感受也會不同。生命的主動性的選擇,也是個人的權利。“生”沒有選擇,“死”應該是可以選擇的,沒有什麼可非議。每個人的價值點不停,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在這個世界上,尊重每位生者和死者,是每一個人都要不斷堅持學習的功課。
逝者如斯,願安息。更多的是留給生者的一些領悟:
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或貧窮、或富貴,各有各需要揹負的十字架。
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加生命的韌性,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增加我們應對挫折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