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獸按
一邊是進口凍品無法一刀切,一邊是產品頻頻曝出問題,進口凍品陷入“尷尬”的境地。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冷凍牛肉、凍帶魚、凍南美白蝦……進入12月,包括山西、安徽、遼寧等多省份頻繁曝出冷鏈環境和冷凍產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根據滁州市委網信辦官方微博訊息,滁州市來安縣疫情防控指揮部12月16日釋出一則情況通報,通報稱:
2020年12月15日14時45分,來安縣疫情防控指揮部接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轉協查函稱,從嘉吉蛋白營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購進的三批次國產雞腿中有一批次外包裝核酸檢測顯示陽性。
多地冷鏈食品環境核酸陽性的事件,一起接一起的發生。
終端消費者不禁“敏感”起來,超市“自發”下架一切進口凍品,物流中轉基地被迫關停凍品品類,沒有流通出口的凍品,只能大量積壓在港口,無路可銷,影響銷售價格和外交需求。
1
多地停售進口凍品
在今年上半年,發現的“冷鏈傳毒”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到了下半年,爆出的案例則是蔓延到內陸的省份。
12月7日,據河南省鄭州市疾控中心訊息稱,在對進口冷鏈食品核算檢測時,發現中牟縣萬邦市場一批原產地為俄羅斯的冷凍雞整翅內包裝樣本呈陽性。
經調查,該批冷凍雞整翅共27噸2700件,貨物未流入市場銷售,已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
也正是此事件導致,全國最大的凍品物流中轉基地—鄭州物流港冷庫,宣佈關閉,所有貨物暫時禁止出入庫,開市時間另行通知。
這只是近期進口冷鏈凍品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案例之一。
據上觀新聞資料統計顯示,今年7-11月中國進口冷鏈貨物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事件共44起,11月單月就有28例,超過一半。
12月又發生多起冷鏈凍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案例。
全國多地陸續“叫停”進口凍品的銷售。
湖北襄陽釋出緊急通知,要求襄陽全市範圍內所有的進口冷鏈食品全部下架,就地封存;北京的新發地、京深兩大交易市場所全部停止冷凍產品銷售;合肥多地區的水屯市場冷庫已關閉,市面上售賣的生肉均為檢疫合格後的鮮肉,且無凍肉。
有零售業內人士告訴《靈獸》,不少地區的超市已經全面禁止銷售水產以及凍貨,有些地區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基本也按照下架處理。
北京超市發、首航超市等多家企業的負責人均表示,目前店內售賣的肉類都以國產為主,疫情敏感時期,進口凍品早已第一時間下架。
而在叮咚買菜、盒馬等生鮮等平臺上,依然在銷售進口的挪威三文魚、越南巴沙魚、泰國黑虎蝦等凍品水產品。
《靈獸》瞭解到,儘管有超市和電商售賣進口凍品,但銷量下跌明顯,跌幅甚至達到了50%左右,而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售賣進口凍品的超市內,大都配置了追溯裝置,顧客掃碼即可看到相應海關檢驗檢疫證明,也因此增加售賣成本。
但店內如上的“安全措施”與供應鏈端相比,這些成本的付出簡直是“毛毛雨”。
一位零售業內人士告訴《靈獸》,現在的進口凍品進入國內市場,需要進行輪番消殺、核算檢測等,這些費用一般由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自行承擔,加上目前貨物流通慢,週轉率下降,也產生了更高的租金成本,進口凍品的利潤微薄。
“更重要的是,還要面臨被感染的風險,尤其是接二連三出現的冷鏈食品核算檢測呈陽性的事件,讓行業壓力巨大。”上述人士表示。
2
進口凍品,不能一刀切
“冷鏈裝卸工頻繁中招,為何不能停止冷鏈食品進口?”大批的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出此類質疑。
首先,從資料上看,中國是肉類的進口大國,進口肉類構成了國民食用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關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今年受疫情影響,進口肉類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上半年,肉類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
也就是說,上半年的肉類進口量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
而1至9月份,中國自歐洲進口豬肉同比增長107.3%,預計今年全年肉類及食用雜碎進口總量將突破950萬噸,創歷史新高。
之所以進口大批次的肉類,根本原因是,國內的供需不平衡,只有透過進口,才能到達供需平衡。
國內因人口基數大,需求量也隨之增大,國內豬肉的產能本來就缺,況且豬肉的價格連帶影響的國內GDP等資料,之前就有因為豬肉漲價帶動了身邊諸多商品漲價的經歷,因此,控制豬肉價格是非常重要的。
而進口凍品肉類價格比較便宜,成本低,又能滿足需求,算是一舉兩得之事。
另一方面,也因冷鏈涉及環節眾多,也製造了不少相關的工作機會,不一刀切斷進口凍品的渠道,算穩就業的一種方式。
一位超市工作人員向《靈獸》表示,進口凍品的價格低,相對毛利率也更為可觀。
“相比國外的機械化生產,人工成本自然降下來,即便經過幾手分銷商,到達終端依舊有得賺,再加上國外的技術先進,商品品控也比較好,因此進口凍品比較受超市、消費者的認可。”上述人士表示。
3
超市、國家積極防控
一邊是進口凍品無法一刀切,一邊是產品頻頻曝出問題,進口凍品陷入“尷尬”的境地。
“過去將進口凍品從港口的集裝箱直接搬運到冷庫就行,只需要人和叉車的配合,現在貨物從集裝箱卸下來首先要進行消殺,這需要人工徒手搬運,也是搬運工會被感染的原因。”一位供應鏈行業人士表示。
增加的消殺過程,不僅增加工作環節和成本(人工、藥物),還增加了貨物滯留的時間,“可能貨物到達後排期十天才可被檢測”。
而擠壓的貨物又會造成周轉率下降,從而影響回款速度,導致資金緊張,而無論在港口還是冷庫,貨物積壓滯留還會產生更多的租金成本。
在國家層面,各地也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對涉及貨物進行消毒封存的同時,也開展大規模排查。
目前,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上線執行。接入全國平臺試執行的9個省(市),冷鏈食品首站進口量佔全國90%以上,基本實現從海關入關到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的全鏈條資訊化追溯。
而超市方面,也在為消費者做最後一步的保障工作。
沃爾瑪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沃爾瑪所售的進口冷凍食品及水產海鮮均嚴格按照國家法規查驗供應商的相關資質證明。
家樂福對全國門店所有進口凍肉和凍水產,必須有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和核酸檢測報告方可上架銷售。賣場入口、肉類、蔬果、水產等主要區域,為顧客免費提供一次性手套以及手部消毒凝膠。
超市發、首航等多家超市更是每天對倉庫進行消殺工作。
儘管盒馬在售進口凍品,但開展100%批次核酸檢測,聯動上游,除了簽署海關統一的“關於新冠病毒監控承諾書”,還對原料、加工工人、生產車間、成品實行批次核酸檢測,確保各個環節的可控。同時,還在門店內張貼進口海鮮經銷商的營業執照,在盒馬APP上也有進口商品所屬批次的核酸檢測報告。
民生無小事,在售賣的進口凍品的超市也承擔起最後一道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