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老年人口基數大,養老服務資源緊缺且分配不均。在推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標準化老年人能力評估,作為第一步,為養老機構準確量化老年人真正需求與合理配置養老服務資源提供了依據,是實現合理化,規範化提供養老服務的基礎。

如何順利進行老年人能力評估?

評估過程中遇到意外情況如何應對?

評估結束後如何處理評估結果?

老年人能力評估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

一、 評估開始前

1. 與委託方達到一致意見,評估員保持資訊通暢,帶齊用物監護人或照護人在現場

2. 出示證件,說明評估目的,取得配合

3. 檢查輔助工具及場所,確保安全無誤

4. 有精神疾病或暴力傾向者,不貿然前往,與所在街道或機構溝通,求且相關人員陪同前往

二、評估過程中

1. 保證安全,當場自主完成,不可勉強:無法當場示範評估動作者可根據經驗判斷,當場示範動作與平時不符時,須在“特殊事項記錄單”中詳細寫明

2. 直接觀察居住環境,直接詢問陪同人員:有條件時可要求老人提供其他參考資料,綜合所見所聞完成評估

3. 評估表單不可塗改:評估專案用鉛筆標識,出現界限值(兩名評估員意見不一致)時兩名評估員進行復評

5. 發現老人有跌倒、噎食、走失、自殺風險時:告知家人或照護者,加強防範措施,避免意外發生,並在“評估補充說明”中如實進行備註說明

6. 若老人在生病期間:要在“特殊事項記錄單”中如實備註說明,同時與照護人員保持聯絡,老人痊癒後一個月進行評估,儘可能不在老人有病或住院期間評估

7. 發現老人受到虐待、漠視或有急性病症:應第一時間通知相關負責單位(如養老機構、社群負責人等),以保證情況能得到及時解決,並在“特殊事項記錄單”中備註說明

同一指標內的邏輯校正:

1. 若“洗澡”判定為5分,則“修飾”“穿衣”“如廁”則不能判定為0分

2. 若“如廁”判斷為0分,則“床椅轉移”不能判定為15分

3. 若“床椅轉移”判定為0分,則“平地行走”不能判定為15分,“上下樓梯”不能判定為10分

4. 若“平地行走”判定為0分、5分或10分,則“上下樓梯”不能判定為10分

5. 若“意識水平”判定為2分,則“溝通交流”不能判定為0分

6. 若“時間/空間定向”判定為4分,或“人物定向”判定為4分,“社會交往能力”不能判定為0分

不同指標內的邏輯校正:

1. 若一級指標“精神狀態”評估表中“抑鬱症狀"判定為1分,則一級指標“社會參與能力”評估表中“社會交往能力”不能評為0分

2. 若一級指標“感知覺與溝通能力"中"溝通交流“判定為3分,則一級指標“社會參與能力"中“社會交往能力”不能判定為0分或1分

集中評估情況處理:

1. 不固定型別老人分開評估

2. 精神疾病老人單獨評估

3. 不得告知老人評估結果

三、 詢問時

1. 禮貌得體,聲音洪亮,發音清晰,語速適當:使用老人容易理解的詞進行詢問,儘可能不使用專業術語及縮略語

2. 老人在回答緩慢時,不要催促、不強迫、不誘導,耐心聆聽

3. 要避免涉及不該瞭解的隱私話題,也要掌握主動權避免脫離評估話題

4. 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情況,結合肢體語言、文字書寫等多種形式循循善誘,營造輕鬆的評估氛圍

5. 評估員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評估專案的詢問順序,並沒有硬性要求必須按照評估表順序照本宣科

四、評估結束後

1. 確定評估專案完成,結果無誤:2名評估員、老人及陪同人員簽字,不會簽字者,按手印

2. 為每位被評估的老人拍照,並設有編碼,與紙質編碼一致,便於複核及留取資料

老年人能力評估過程中遇突發情況怎麼辦?

1.老人或家屬要求更換評估物件怎麼辦?

不能直接拒絕也不能自做主張同意更換評估物件,將需要更換的需求登記記錄,待評估完成後將情況反應給上級,對原評估物件進行如實評估。

2. 評估過程中老人不配合怎麼辦?

老人不配合情況:

1. 不理解評估對老人有何意義,造成不配合,需要為家屬和老人講解政策以及評估對老人的有益之處

2. 害怕自己被評估後送進養老院,造成不配合,因老人觀念中的養老院是髒亂差,可以給老人看看現在養老院的照片或實地參觀

3. 評估過程中遇到有暴力傾向老人怎麼辦?

1. 安排有經驗的評估員進行評估

2. 在家屬或相關人員陪同下進行評估

3. 發現有暴力行為,及時終止評估

4. 評估過程中遇到老人家屬吵鬧怎麼辦?

跟家屬講道理,收集資訊是為了更準確的評估結果,為老人提供適合的服務

5. 告知評估結果後老人家屬要求降低或提升護理等級怎麼辦?

首先要解釋評估結果的重要性,如果家屬執意要改,那麼,入住養老機構時降低或提升護理等級,簽署協議時均按照收費標準填寫護理等級,以防止因此產生的法律風險

6. 家屬或者老人隱瞞病情怎麼辦?

1. 細心觀察發現老人的病情情況

2. 試住期間跟蹤記錄,發現問題

7. 評估過程中老人突發疾病怎麼辦?

1. 事先準備急救裝置及藥品等,以便突發疾病時使用

2. 事先告知不適合評估的情況

老年人能力評估完成後,怎樣給老人制定個性化照護計劃?

養老機構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活動不是目的,而透過老年人能力評估活動獲取為老人制定個性化照護計劃的依據,如何透過得到的資料更好的服務老人?

一、 評估(收集資料)進行分類

評估(收集資料):

1. 綜合性健康評估:適用於老人首次入住或滿年複評,為其他評估型別提供基線資訊

2. 簡化性健康評估:適用於日常,可發生變化、新的體徵和不良情緒

3. 針對問題型健康評估:可以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適用於養老機構日常健康管理

4. 特殊人群的專業評估:不是常規的評估,由綜合評估結果觸發,如老人有跌倒、噎食風險等

分類:

1. 主觀資料:由老人自由提出的狀況,如頭疼、肚子疼等

2. 客觀資料:使用專業裝置測量得出的結果,如體溫升高等

二、 分析資料,做出護理診斷,確定護理問題

1. 健康:現有問題及潛在風險是什麼

2.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3. 營養:營養狀況、包含禁忌、需關注的問題

4. 康復:存在的各種康復問題,如使用某種護理方法減少噎食發生等

5. 文化娛樂:文化程度、性格、愛好、參與活動能力和積極性

6. 精神問題:存在的心理問題

三、 制定照護計劃

a) 照護計劃分類:

1. 居家照護計劃

2. 機構照護計劃:入院照護計劃、院內照護計劃、出院照護計劃

b) 排序原則:

1. 首優:直接或間接威脅生命的問題

2. 中優:能夠導致身體上的不健康或情緒變化的問題

3. 次優:一般問題

c) 制定照護計劃目標,即護理措施要達到的效果:

注意事項:

1. 目標是照護活動的結果,而非照護活動本身

2. 目標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3. 目標要切實可行,屬於護理工作範疇

4. 目標與醫療工作相協調

5. 目標應具體、可評價、可測量

6. 目標必須有據可依

制定或選擇照護措施:

1. 必須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2. 護理措施應針對性,明確、具體、全面

3. 應切實可行,因人而異

4. 保證長者安全,長者及家屬樂於接受

5. 鼓勵長者及家屬參與制定護理措施

四、 照護計劃制定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1. 如何確定患有認知症長者服務需求?

細心觀察長者的問題,分析是否有某種服務需求,在護理過程中不斷調整護理計劃

2. 長者與家屬意見不統一?

家屬與長者細緻溝通,工作人員進行協調

3. 長者無法表達自己的服務需求

透過觀察分析長者的服務需求

4. 長者與家屬對照護計劃或護理診斷不認可

到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診斷,得到結果

18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新潮養老”火了,不去養老院不拖累子女,這種方式真的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