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空氣越來越好,藍天越來越多。”石家莊市民焦浩良感慨,“前些年,幾乎整個冬天都是霧霾籠罩,開車走在環城路上經常下錯出口。”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攻堅克難,壯士斷腕,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奮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50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2.2%,空氣質量達6年來最好。(2020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
市民在和藍天白雲自拍。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在持續治汙的過程中,堅定不移去產能,淘汰落後產業,推進產業升級,讓那些違規偷排的“散亂汙”企業限產停產,已經形成社會共識。
針對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汙染重點行業,河北省堅持鐵腕治汙,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三次產業結構佔比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由“二三一”轉為“三二一”,實現了從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傳統產業結構,向著綠色、迴圈、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型,新產業蓬勃發展,新業態不斷湧現。
隨著生態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等多項執法行動的開展,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擔心因大氣環境質量不達標而被追責問責,便追求短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以“應急響應”為名強令企業“一律關停”。殊不知,這是典型的敷衍應對、逃避監管責任的變相不作為。對此,河北省堅持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實施差異化管控措施,納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的企業,在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不限產、少檢查、少打擾,真正以精準治汙推動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打贏藍天保衛戰,還離不開法治力量的支撐。近年來,河北省堅持依法治汙,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先後出臺大氣汙染防治條例、關於加強揚塵汙染防治的決定、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等地方法規,透過有力的立法執法監督,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大氣汙染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不是侷限於單個城市內,特別是在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城市間大氣汙染變化過程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性。這就需要各地各部門不斷增強區域間聯防聯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既要落實好不同行政區域的主體責任,又要壓實同一行政區域中的企業、政府、公眾之間的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各司其職,在聯防聯治中推進大氣汙染治理。
目前,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最突出的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因此,各地各部門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堅定不移持續治汙,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真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