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上,
上海一小區上演驚險一幕:
一位家長輔導孩子功課時情緒失控,
一氣之下點燃作業本,
並將燃燒的作業本丟下樓,
差點燒了鄰居的家!
因輔導作業懷疑人生、深夜痛哭、拍桌子骨折、腦溢血住院…這屆父母太難了…
為什麼輔導作業能把家長逼瘋?為什麼苦口婆心說了很多遍還是聽不懂?為什麼家長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為什麼你總說孩子笨卻不願承認是自己脾氣差?
輔導作業崩潰恰恰說明: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前段時間,重慶的趙女士報警稱,8歲女兒考試太差,批評了幾句,結果女兒離家出走了,孩子留下一張紙條寫著:媽媽,對不起,是我太差了,如果我們有緣可能就能再見。
心理學家指出:
如果長期在高壓環境下生活,孩子成年後,可能會自我貶低,認為生活無意義,發展為抑鬱症,或在生活各方面達不到預期要求時,會反覆糾結,出現強迫、焦慮的症狀。
我們該如何拯救親子關係?
01 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你有沒有這樣的錯覺,當孩子拖拖拉拉、作業一塌糊塗,你忍不住河東獅吼時,看到站在角落瑟瑟發抖的孩子,彷彿看到了童年的自己,而你居然成了曾經的父母。
你是不是覺得沮喪、憤怒、無助,不知所措?
如果你真有這樣的感覺,那麼至少慶幸,你已經意識到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此時,你該做的是,輕輕走過去,承認自己情緒失控,向孩子道歉,然後擁抱你的孩子,就像擁抱童年那個無助的自己。
親子關係,因在父母,根在家庭。
多數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往往父母的原生家庭不夠和諧。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正視它、接納它、放下它。
大多數孩子終其一生都是平凡的,既然如此,你到底在糾結什麼?你到底在焦慮什麼?
02 保持情緒穩定武漢市一名九年級學生因被母親扇耳光,跳樓身亡,原因是該學生在課室打牌…
揚州市一名14歲的初一男生,從31樓墜下,不幸身亡,原因是孩子沒完成作業,媽媽盛怒之下,撕了孩子的作業本…
一個個痛心的事例,質問著每一個父母: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現在的父母都怎麼了?
為什麼你不願承認,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事例:
試問,如果是我們,是不是會暴跳如雷,幾千塊錢的手機,被熊孩子當玩具,就這麼洗報廢了。
當我們被怒火衝昏頭腦時,也許沒有看到,4歲的孩子捲起袖子,小小的身子蹲在水池裡,專注地認真地拆洗手機的樣子。
為什麼你滿口說愛,卻一臉猙獰。
親愛的,當我們想發火時,深呼吸,冷靜五秒,蹲下來問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默唸:衝動是魔鬼,努力保持情緒平和。因為,比起獲得第一名的成績,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03 非暴力溝通如何打造和諧的親子關係?關鍵在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教授的《非暴力溝通》為我們提供了方法:
第一,客觀地說出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說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表達自己的需要。
第四,說出具體的請求。
簡言之,事實,感受,需要,請求。
第一步,客觀表達事實,不評價。
孩子寫作業粗心大意。
A爸爸:說了幾百遍,要認真,這裡有個小數點,你沒看到嗎?怎麼總是這麼粗心,能不能細心點?
B爸爸:這裡有個小數點,剛才你沒有注意到,太可惜了,就差這一點就全對了。
大家覺得哪位爸爸表達方式更好?
A爸爸用了好幾個反問,並用了“總是”這類詞語。
一連串質問以及“老是”“每次”“永遠”“經常”等類似這種詞語的殺傷力與破壞力極強,一棍子把對方打死。
孩子不僅不會接受,反而會反擊,“我哪裡總是不認真了?”或者直接覺得那我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何不學學B爸爸,我們只需要將看到的事實告訴他,不作評價。
第二步,直接說出你的感受,而不是想法。
孩子睡懶覺不願起床。
A媽媽:你怎麼這麼懶,我覺得你根本不想上學。
B媽媽:快7點了,媽媽很著急,因為你還沒有起床,媽媽擔心你會遲到。
A媽媽在說她自己認為的想法,B媽媽在表達真實的感受。
如果希望對方更好地理解你,你應該直接說出你內在的感受。
第三步,說出具體的需要。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
A爸爸:怎麼還沒寫完作業,都幾點了,是不是沒專心?
B爸爸:現在9點了,我挺著急的,我們需要在9點半前寫完作業,這樣才能按時睡覺。
兩位爸爸都是希望孩子儘快完成作業,A爸爸用的批評語氣,B爸爸直接說出具體需要。
“我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需要”,你應該直接說出具體的需要。
第四步,提出具體的請求。
孩子不愛收拾房間。
A媽媽:你現在必須馬上收拾房間。
B媽媽:你可不可以將被子疊整齊,將玩具放進箱子裡,把書本放到書架上。
如果你是孩子,更願意執行誰的請求呢?
好的請求,必須具體、指令清晰,不要用“必須”“馬上”等命令式的字眼。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如果在與孩子相處時,你也有困惑,不妨換個角度,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用用上述辦法,不斷完善你們的親子關係。你需要:
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孩子;生氣憤怒的時候,深呼吸五秒,努力保持穩定的情緒,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採用陳述事實、說出感受、表達需要、提出請求非暴力溝通四步法,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
最後,送上一句話,與君共勉:
每一陣風都可能成為花朵綻放或凋萎的理由。一個不經意的否定,可以擊斃生命初始的尊嚴;一個被憐惜的缺點,可以昇華為傲視群芳的旖旎。
只有我們的目光裡含鈣,孩子的身上才能長出傲骨。